本报讯 近年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充分利用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柞树资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柞蚕养殖产业中,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更为科技助农、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石灰窑镇山海宽柞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宽敞的蚕室内,农户们正在岗位上有序忙碌着。合作社负责人唐永宽已经有20多年的养蚕经验,他介绍说:“合作社现有员工50人左右,主要经营项目是售卖茧种,每年合作社经销的茧种约1.5万斤。另外,我们自己也会承包蚕场放蚕,免费为蚕农生产茧种,综合下来为群众创造的净利润大概有1200万元。”
因为拥有多年的养蚕、收蚕茧经验,孙方余成为当地柞蚕茧收购大户。据了解,孙方余将当地散户养殖的成茧收回来自己割茧,茧蛹销往本地外地各大市场,茧壳销往营口、盖州等地进行深加工,年产值可达700万元~800万元。为解决蚕茧储存这个难题,孙方余积极谋划,在2016年建设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冷库,储存蚕茧总量可达10万斤,提高了柞蚕的经济效益。
走进岫岩满族自治县洪军缫丝厂,车间内机械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各个岗位上有序生产,忙得不亦乐乎。
洪军缫丝厂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将废茧等初级原料加工成优质产品,出口到印度等国家。该厂年产缫丝5吨以上,每吨价格约48万元~50万元。同时,缫丝厂还与周边柞蚕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缫丝厂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了当地蚕农的蚕茧销售问题,还为全镇20余人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每月增加务工收入3000元。
在柞蚕养殖过程中,不占用耕地、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属于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这样的绿色生产方式,不仅为石灰窑镇的农民带来了经济收入,还对镇内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如今,石灰窑镇形成了集规模种植、贮藏储存、蚕丝剥离、精深加工、产供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柞蚕产业体系,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丝”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