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中非携手共筑“一带一路”新辉煌

8月2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相关情况。                   本报记者 高弘杰 摄

□ 本报记者 成静

“援非医疗队员在极其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批又一批,一棒接一棒,接力做好援外医疗工作,和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爱戴。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接生了200多万新生儿,许多孩子起名为‘中国’。”在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听到了这样感人的故事。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6日在北京举行。11年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宝贵经验。近日,为系统梳理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发展成效,归纳总结中非合作的重要启示,展望中非务实合作的美好未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单位,编制并发布了《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2024版蓝皮书。此次专题发布会就对蓝皮书的内容以及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11年携手取得“三大成就”

“11年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形成了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为加快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这样描述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11年来取得的成就。

他介绍说,目前,52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已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原则和目标的高度共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陆续与多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

徐建平介绍说,根据蓝皮书的内容,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了“三大成就”:

一是基础设施“硬联通”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讯网络15万公里。在铁路方面,建设了肯尼亚蒙内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亚吉铁路、尼日利亚阿卡铁路等一批项目,助力非洲初步形成了铁路骨干网。在公路方面,建设了肯尼亚内罗毕快速路(即“国门道”)、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有效提升了非洲公路通达水平。在港口方面,建设了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科特迪瓦阿比让港等一批项目,有效增强了非洲国家海运和贸易发展动能。在电力方面,建设了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马里古伊那水电站、赤道几内亚吉布劳水电站等一批项目,有效改善了非洲电力供给。

二是规则标准“软联通”迈上新台阶。在经贸规则对接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中非经贸规则“软联通”的支撑和保障下,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刷新历史峰值;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2024年中非贸易投资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充分显示出中非经贸合作的强大活力和韧性。在标准互认方面,中国已与埃塞俄比亚、苏丹、摩洛哥、尼日尔、贝宁等5个非洲国家及非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签署了8份标准化合作文件,实现了农业、能源、矿产、交通、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的标准互认和融合发展。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中国已与9个非洲国家知识产权主管机构和2个非洲知识产权地区组织建立了合作机制,累计签署25份双边合作文件,中非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三是中非人民“心联通”迈上新台阶。在减贫惠民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已向非洲53个国家提供援助资金,实施粮食、供水、妇幼、教育等一批民生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00万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非共同实施“非洲留学生就业直通车”计划,设立了多个奖学金专项,成立了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实施“头雁计划”,目前已在非洲建成17个“鲁班工坊”,为非洲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卫生健康方面,中国在非洲援建了130多家医院和诊所,向45个非洲国家派遣中国医疗队,与46家非洲医院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在科技和人文方面,中非深入推进“中非科技伙伴计划”,与16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已有62家非洲媒体加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50家非洲媒体加入“非洲伙伴”媒体朋友圈合作机制;与31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旅游合作文件,与非洲建立166对友好城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在非洲积极开展人道救援、环境保护等20多个领域的合作,中非合作的纽带日益牢固。

“在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统筹建设了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比如,肯尼亚蒙内铁路带动沿线物流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物流运输成本大幅下降40%,对肯尼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1%,成为一条助力肯尼亚繁荣发展的‘幸福路’。中资企业在蒙内铁路项目建设中注重生态环保,全线共设置14处大型野生动物通道、600处涵洞和79座桥梁,以便动物顺畅通行。又比如,安哥拉凯凯水电站是当地惠民生、促发展的战略性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安哥拉全国50%以上的电力需求。中资企业在推进凯凯水电站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筑梦丝路’青年发展计划,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外籍员工和属地青年开展汉语教学,助力安哥拉青年就业,增进中安两国青年友谊。再比如,中国—乌干达姆巴莱工业园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吸引了40多家企业入驻,为乌干达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中资企业在建设运营工业园区的同时,在工业园区内还设立鲁班工坊实训基地,为乌干达本地培育了钳工、电气自动化、数控加工等方面的职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建平说。

关于对未来合作的展望,徐建平表示,一是持续共同夯实中非务实合作基础。包括中非将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对接等。二是持续共同拓展中非共建合作新领域。中非将持续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合作、共同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更加紧密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三是持续共同提升民生福祉。

“白衣天使”为非洲人民保驾护航

中国自1963年开始向非洲派驻援非医疗队。60多年来,累计向48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2.5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3亿人次。超过2000人次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51名队员牺牲。医疗队员被誉为“白衣天使”“最受欢迎的人”。援非医疗队也成为了“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

“在埃塞俄比亚,有接受过中国医疗队救治的当地人,一家两代人替因公殉职长眠那里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守墓,称其为‘肤色不同的生死之交’‘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很多援非医疗队员离开受援国之际,当地民众自发前来送行。有很多援非医疗队员也正是因为这一份跨越国界的牵挂和需要,一次又一次踏上援非的道路。这样感人的例子还有很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副司长李娟动情地向大家介绍着援非医疗队的事迹。

李娟介绍,近年来,随着援非医疗队量、质持续提升,中国医疗队开展疑难复杂、高水平手术明显增多,培训带教、巡诊数量不断增加,鱼渔兼授,为非洲各国培训培养各类医务人才8万人次,帮助培养了一批能够独立开展手术的高水平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1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46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共建25个专科合作中心,包括心脏、重症医学、创伤、腔镜等专业,填补了当地数千项技术空白。

“我们与几内亚共建重症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中心等,初步实现了‘大病不出国’目标;援建的坦桑尼亚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已成为东非地区首屈一指的心脏病诊疗中心,不仅大幅降低患者赴海外就医需求,还吸引周边20余国患者前来就医。支持建设的马里生殖医学中心首例试管婴儿已于2024年出生。”李娟说,此外,还开展了“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白内障、心脏病、唇腭裂等“小而美”义诊活动,帮助万余名患者解除病痛。这些项目活动深受非洲国家民众的欢迎,已经成为中非卫生健康合作的重要品牌。

李娟介绍说,近年来,我国援非医疗逐步形成了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的新格局,积极参加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援助。

2014年,中国向西非受埃博拉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7.5亿元紧急援助,派出1200名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赴非抗疫。2016年以来,中国派出专家组分别赴安哥拉、马达加斯加、刚果(金)、乌干达等国家,帮助防控黄热病、鼠疫、埃博拉等疫情。与坦桑尼亚共同实施的疟疾合作项目大大降低了当地的疾病负担,取得良好效果。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共同实施的血吸虫病防控合作项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认为值得其他非洲国家借鉴学习。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这是数十年来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非合作的典范,彰显了中非卫生合作的紧密与深入。

能源合作“点亮”非洲

保障能源供应和推动能源转型,是当前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作为非洲人民的好朋友,中国高度重视对非能源合作,致力于与非洲伙伴一道,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共同推动破解能源可及和能源转型难题。

国家能源局国际司副司长董翔介绍说,在推动非洲能源可及和能源转型方面,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对非进一步沟通和交流。搭建了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等合作平台,密切对非联系,积极开展能源信息和经验分享、能力建设与技能培训、技术研究咨询、项目规划等各类交流,为非洲能源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二是携手加强多边协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各多边合作框架下,积极推动非洲地区能源可及,支持提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电力可及性,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非洲无电人口用电,支持通过推进南南合作促进非洲能源转型。

三是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务实合作。发挥中国在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的优势,支持中方企业在非广泛深入参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建设了南非德阿风电站、肯尼亚加里萨光伏电站和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等一批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能源项目,遍布非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等多个领域,新增电力装机1.2亿千瓦,建设电网线路6.6万公里,增强非洲电力供应能力的同时,有效促进了非洲的能源转型。

另外,为巩固深化中非能源合作,2021年10月,中国国家能源局与非盟委员会签署了《关于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携手搭建中非能源合作交流新平台。通过双方近三年共同的努力,该机制有效运作,为推动中非能源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效。

一是政策与信息交流不断加深。在该机制协调下,中国与非洲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能源企业积极开展能源政策交流,充分探讨专业技术,密切对接合作机遇。为配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近期该机制协调举办“新能源+矿业”“光伏技术创新”等主题的一系列研讨会,进一步深化中非能源领域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二是能力建设合作广泛开展。近几年,在华开展多期能源行业能力建设活动,重点交流分享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技术、管理和实践经验,已有超过30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来华参加活动,为非洲能源人才培养以及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是项目合作得到有力推动。通过机制持续沟通与推进,鼓励了一批中方企业参与在非能源合作,支持了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的项目落地非洲,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绿色发展。目前,双方已有能源项目合作总体顺利开展,还形成近2000万千瓦的清洁能源规划、投资和建设合作意向,为拓展未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4-08-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026.htm 1 中非携手共筑“一带一路”新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