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红昌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河南、湖北、湖南成为勇挑大梁的经济大省,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然而,在创新引领、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绿色低碳、深化改革等方面,中部地区仍存在着短板和弱项,急需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来有效破局。因此,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促进新时代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中部地区以高质量方式加快崛起。中部地区的加快崛起,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遵循高质量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能级跃迁,不仅能有效助力中部地区摆脱传统产业结构演变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更可以在提升中部地区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和技术含量,以及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等方面实现生产力要素的高效协同,从而促进中部地区以高质量的方式全方位加快崛起。
二是有助于在新征程上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提供新动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会通过新产业的培育、新的要素配置和新的产业模式等来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并通过在产业领域、企业组织和市场环境的应用扩散,进一步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三是有助于塑造新时代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以科技改造中部传统产业,以数字赋能中部先进制造业,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有力牵引和激发出新供给,在实现对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同时,重塑了中部产业发展新优势。
未来,以高质量发展方式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部崛起新篇章。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体要素,起到决定作用。中部地区总人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首先,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实现城乡有序自由流动,畅通科技、教育等各类人才的自由流动机制。稳步提升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尤其是智力劳动。其次,要优化拔尖类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坚持“大人才观”理念,整合各类现有人才选拔计划,改进优化拔尖类科创型人才发现机制,构建自我培养和梯度招引并行的人才体系。再次,要重视市场化人才发现机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破除行政化的传统思维,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家。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创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中部地区科教资源丰富,高校数量、师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超全国平均水平。首先,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各方科创力量和资源进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劳动资料的高技术含量。其次,要持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构建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主导和以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协同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在劳动资料上的集成与融合,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再次,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大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数字经济的赋能度和渗透率,大力建造智能生产工厂和数字制造车间。
三是要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必须要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基础上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首先,要通过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供给。通过加快风电、光伏、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助力和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其次,要通过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建设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平台设施等,打造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转移。再次,要通过谋划未来产业开辟中部产业发展新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储备长远动能。
四是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而破旧立新,必然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首先,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完善各类生产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中部地区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其次,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中部地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以充分发挥其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枢作用。再次,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良好衔接,同时强化区域内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