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义
□ 本报记者 王进
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实现660亿元、增长22.8%;在全市率先创新房票制,已完成房票安置275户,商品房安置423套;成立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新建24个医疗单元,2家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
近年来,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准确把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用好改革“关键招”,下好改革“先手棋”,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持续释放改革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凝聚强大合力改革走深走实
近年来,乐至县始终紧跟中央、省委、市委改革步伐,高质量召开县委“N项改革”动员部署会议,结合实际细化形成《中共乐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要点》《中共乐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台账》等,为改革明晰任务书和时间表。
此外,乐至县坚持“一把手”冲在改革最前沿,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率先垂范、指挥调度、抓好落实,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同时,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促改革的强大合力。
“为确保工作落地落实,我们坚持‘分块抓总、职能固化、上下衔接’改革责任体系,实行‘清单制+责任制’,严格督查考核,倒逼推动工作责任落实。”乐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重点关键改革提速加码
走进位于乐至县高寺镇的“秋千王国”行政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式仿古小院。“这些房屋原本是村民的闲置用房和猪圈,经由集体经济组织转租给‘秋千王国’,用来做餐饮接待。”高寺镇清水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不仅能把闲置房屋利用起来,还能增加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双赢”。
农村宅基地改革不仅是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一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近年来,乐至县以全面深化改革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1+3+6”改革重点,把接续推进改革同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保精准、促集成、重制度、转作风,取得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各领域改革呈现全面发力、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国资国企改革围绕“做大资产、做实业务、做优机制、做强品牌”总体目标和“一个突破、两个翻番”年度目标,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顺利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乐至玉龙教育产业园项目主体施工已完成,8个责任区已划分改为5个学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探索实施“三不出”改革,全力打造“有事必到、无事不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乐地有声”营商品牌。
筑牢民生之基改革释放红利
日前,原家住童家镇天福村2组的村民唐红在南湖国际小区物业处顺利领到新房钥匙。同时,她也是乐至县实施房票制安置工作以来,首位通过“房票”方式选购到新房的安置群众。
“我觉得房票安置能更快地拿到房子,装修入住也能更快些,不用等安置房小区修建,时间周期上会短一些。”谈起为什么选择房票制安置,唐红如是说。
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近年来,乐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高品质生活”深化改革,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温暖大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项民生保障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建“房票制”解决安置慢、周期长、拿房难等问题;设立“零工爱心驿站”,帮助群众灵活就业;创新设立“小镇法官”工作室,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探索实施河湖管护“31411”模式,提升管护水平和能力;建立“懂了么”普法服务网络,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项项改革、一批批方案、一套套制度,体现的是乐至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的决心和力度,更彰显了改革为民、改革惠民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