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守营
近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份报告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4个主要经济圈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强者恒强,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报告显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多个指标上排名靠前。这些地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些优势地区的集聚效应也愈发明显,导致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例如,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经济圈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遥遥领先,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呈现出明显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
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协同发展成为推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均衡发展的关键。报告指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经济圈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各有优势,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协同发展。
优化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各省市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合理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可以重点发展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打造人工智能的“创新高地”;广东、江苏等省可以重点发展应用场景和产业化落地,打造人工智能的“产业基地”。
同时,各省市还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安徽省可以依托其在量子信息领域的优势,打造量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山东省可以依托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人才为本,夯实发展基础。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报告指出,各省市应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人工智能产业。
政府应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