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雪
作为联结城市、服务乡村的桥梁区域,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是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为持续推动县域低碳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近日,第二届“绿能惠民——县域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聚焦县域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经验,探讨多元和可持续惠民的手段和机制。
县域地域广阔,具有发展风电、光伏能等绿色能源的天然优势,在国家推进“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挖掘县域可再生能源潜力是推动县域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县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利民惠民举措。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等政策,启动了“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光伏+”综合利用行动,推动县域低碳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与会专家表示,不过,目前县域可再生能源发展利好政策的惠民效果仍显不足。以农户屋顶光伏为例,一方面,现有惠民形式单一,农户仅能通过租赁屋顶给光伏安装企业的形式获得租金收益。如果农户能够参与光伏安装与日常维护以及通过自发自用享受到更低成本电价,则会增加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地方工商业因融资、确权等问题难以对其屋顶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目前,各地县域屋顶资源普遍利用不充分。”
为探索县域低碳转型路径、挖掘可再生能源惠民潜力,让更多本地居民在绿色发展中受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选择被列入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县城建设试点的山西省灵丘县和曲沃县开展研究,推动县域低碳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灵丘县风光资源丰富,县政府把低碳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21年,灵丘县被山西省确定为“绿色低碳”试点县。2023年,灵丘县被山西省确定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赋予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的发展定位。灵丘县副县长钟灵臣介绍,灵丘县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并网装机888.43兆瓦,已成为灵丘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绿能惠民的核心在于惠民机制的设计和创新,亟须探索电网、新能源开发企业、本地居民及村集体共同投入、共享收益的机制,丰富惠民的手段和方式,为更多的县域居民带来更多实惠,赢得对绿色转型的更大支持。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看来,“唯有如此,县域的绿色转型才能可持续,低碳转型效果也才能持久。”
“提高惠民效益,可以从光伏资源开发和光伏产业培育同时发力。”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艳介绍,山西省通过光伏产业链培育,引进和培育一批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有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本地财税收入的提高和就业岗位的提供已直接惠及本地老百姓。另外,一些本地化涌现的惠民模式值得深入总结和推广。例如,光伏开发企业、村镇和老百姓一体化开发模式,在给居民增收的同时,提振了村镇经济。村集体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改善小型公用基础设施、指导当地就业、开展技能培训等,形成了良性的反哺。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和乡村现代能源体系构建,已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以期形成可推广和可复制的模式。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刘晓龙博士表示,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经济性越来越好、应用场景很多,应结合我国农村不同地区的气候气象条件、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消费现状等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水平。要将能源“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特别要着重发展“身边取”,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
山西荞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孩作为本地中小工商业企业的代表介绍了企业在分布式能源发展项目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利用工商业屋顶安装光伏,企业自己具有消纳能力,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以享受自发电低电价,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有普遍的安装意愿。最大的瓶颈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如果有相应的金融支持,发展推广无疑将会更快。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徐洪峰介绍,国家在大力扶持新能源项目方面,已经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和工具,在融资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较低成本的有银行绿色信贷、转型类贷款、碳减排支持贷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不同的银行对于绿色低碳的支持力度不一样,差别较大。因此,建议企业找准银行,充分利用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