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十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本报记者 陈荟词

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及国家能源局有关司局主要负责人介绍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章建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工作,2014年6月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我们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章建华说。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章建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此作出明确的工作部署,这是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

章建华介绍,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能源结构更“绿”。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提速,“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了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二是供应韧性更“强”。2023年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亿千瓦。近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七年每年增长超100亿立方米。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持续提升。

三是产业体系更“新”。新能源发电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光伏电池等“新三样”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名片”。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虚拟电厂引导电力用户高效、主动参与需求响应。

四是治理基础更“实”。《能源法(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稳步建设,能源领域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制度更加健全,绿色电力证书、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政策机制深入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能源安全保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重塑能源供需格局,推进形成消费侧转型合力,加快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章建华说。

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消纳能力

据介绍,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这得益于广阔的市场空间、积极的政策支持、及时的政策调整、广泛的市场参与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表示,随着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了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38%,消纳需求大幅增加。为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消纳的能力,杜忠明表示,要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督促电网企业优化接网流程,今年着力推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青海红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33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推进陕北—安徽特高压直流工程、甘肃—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等37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在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灵活调整调度运行方式,提升省间互济和资源共享能力;我们还优化了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对于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放宽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并根据每年的消纳形势开展动态评估;在提升大电网消纳能力的同时,我们同步提出了提高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的措施。”杜忠明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要抓手,指导各地能源主管部门、电力企业、各派出机构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多措并举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促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现阶段,煤炭还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既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过去十年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煤矿建设,合理增加先进产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煤炭开发进一步向西部资源条件好、竞争力强的地区集中,晋陕蒙新原煤产量由2013年的25.9亿吨提高到2023年的38.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有效发挥了煤炭供应的“主力军”作用。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矿井数量由1万多处减少到4200处左右。

第二,煤炭绿色智能发展成效显著。煤炭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十年来,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截至今年5月底,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已累计完成1120多亿元,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重点煤矿企业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劳动工效提高20%以上,煤炭生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第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大力推进煤炭洗选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商品煤质量评价和管理标准,煤炭质量稳步提升。同时,电力是用煤的主要领域,统筹推进落后煤电机组淘汰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到去年底,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煤制油气技术装备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运行指标不断优化。

第四,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实现跃升发展。煤炭行业持续推进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煤层气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产业基地,2023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17.7亿立方米,比2013年增长近3倍,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有力补充。

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近千万台

“老百姓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用能需求得到满足,用能质量得到提升。”章建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民生用能方面的成绩。

大幅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013年的1705亿立方米增长到2023年的3900多亿立方米,民生用气得到有力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2015年底,全面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县县通大电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村村通动力电,有力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始终坚持民生用电优先,指导地方深挖需求侧响应潜力,根据产业结构优化有序用电措施,确保民生和重要用户用电不受影响。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上升到第12位。

积极回应群众绿色生活用能所盼所需。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加快提高清洁取暖比重,居民取暖条件显著改善。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接近10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已经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着我国现有20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

能源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农业产业园、有条件的村镇建设光伏、生物质、储能等多能互补综合利用项目,提高用能效率和综合收益。累计建成投运光伏扶贫电站2636万千瓦,每年可产生约180亿元的发电收益,惠及415万脱贫户。


2024-06-2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6813.htm 1 十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