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程晖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全力推进“两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绿色低碳发展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绿水青山底色擦得更亮,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记者从吉安市“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指挥部了解到,今年以来,吉安市围绕“两山”转化打响突破攻坚战,从生态资源摸底、确权、评估、收储、融资、交易全链条开展工作,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一季度,四大行动、55项重点任务、53个重点项目序时推进,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2.6%。创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系统谋划、精准赋权、对接市场、有效转化,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有效突破。白云山等5座水库的水电站经营权、水库养殖经营权、供水收益权、灌溉经营权成功交易,金额达11.08亿元;万安县完成全市首例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吉水县89亩湿地占补平衡指标达成交易意向、金额约1000万元。青原、吉州、峡江等6个县(市、区)先后获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先要确定生态产品价值的内涵及其核算,也就是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我们抓住江西省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试点契机,不断探索完善GEP核算和成果应用体系,为全省全国提供了经验、作出了示范。”吉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吉安市推动实现核算指标、核算平台、核算范围、核算报表“四统一”,在全省率先形成市县两级GEP核算成果,出台《吉安市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成果应用实施方案(试行)》,推动GEP核算成果进考核、进规划、进项目、进政策、进市场,同时探索创新可抵押、可开发、可交易的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试点,如万安县成功发放“VEP+生态鱼项目贷”700万元、吉州区成功发放“VEP+古村贷”8000万元,均成为该核算单元的全省首例。
吉安市不断夯实“两山”转化平台支撑。搭建市场化转化平台,推动生态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资金。一是打造“两山”运营公司。研究制定“两山”公司建设运营指导意见“15条”,依托国有投融资平台,组建“1+13”国有“两山”运营公司,在江西省率先实现市县全覆盖,推动开展生态资源集中化收储、规模化整合和产业化开发。截至目前,吉安市县“两山”公司注入资产共计396.9亿元,收储生态资源2596宗、价值328.2亿元,包装策划项目38个,转化资金57.9亿元,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15亿元。二是打造储蓄运营平台。在全省率先建设市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采集各类生态资源数据34类、近237万条,基本完成了对全市自然资源类、生态权益类、文化服务类等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实现了生态资源摸底、收储、评估、开发、融资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资源供需对接“一张图”。
此外,针对生态资源碎片化、难抵押、变现难的现状,吉安市引导银行机构围绕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盘活农村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类权益抵质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2023年以来相继落地了遂川县“林业碳汇质押贷”、青原区“古屋贷”、万安县“VEP+生态鱼贷”等一批在全市全省首单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取水权”质押融资和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融资两项融资创新试点工作等,为沉睡的生态资源引入金融“活水”,激活“两山”转化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