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炎 文/图
近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传统文化与智慧专业委员会提出,北京天秘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56个民族婚俗礼仪推广人燕保君牵头并组织业内人士共同起草,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负责归口订立的《各民族婚俗礼仪内容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相关婚俗礼仪标准的诞生,为婚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范本。
婚俗礼仪,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发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纽带,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着深远影响。
对于社会而言,婚俗礼仪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不同民族的婚俗礼仪各具特色,反映各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例如,蒙古族的婚俗中,迎亲队伍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寓意吉祥如意;而藏族的婚俗则有独特的“抢婚”仪式,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这些丰富多彩的婚俗礼仪,让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规范婚俗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避免一些不良习俗的滋生和蔓延。
在家庭层面,婚俗礼仪是家庭关系建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见证了新人的爱情和承诺,更将两个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庄重而温馨的婚礼仪式,能够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关爱,增强家庭的凝聚力。比如,在传统的汉族婚俗中,拜堂仪式象征着夫妻对彼此的契约和对家庭的责任,这种仪式感让家庭成员更加珍惜彼此的关系。此外,婚俗礼仪还能够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让家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个人来说,婚俗礼仪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它对个人的成长和心理有着深远影响。举行一场浪漫而有意义的婚俗仪式,能够让新人感受到婚姻的神圣和责任,同时也为他们的人生增添了一份珍贵的回忆。在一些仪式中,如交换信物、共饮交杯酒等环节,都蕴含着对爱情和幸福的美好祝愿,让新人在那一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而且,婚俗礼仪还能够培养个人的礼仪修养和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婚俗礼仪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婚俗礼仪逐渐被简化或遗忘,而一些新的婚俗礼仪和方式也在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让婚俗礼仪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023年11月6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婚俗改革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加大对我国传统婚俗礼仪的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研制婚俗礼仪标准,加大倡导推广力度。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婚俗文化健康发展,摒弃一些婚俗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让婚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精神,让人们在婚俗礼仪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美好。
中国各民族婚俗礼仪内容指南团体标准的发布,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这一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各民族婚俗礼仪的特点和差异,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实用。它不仅为婚俗礼仪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相关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例如,在标准中,对于婚礼的流程、仪式、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说明。这让婚庆公司、婚礼主持和策划从业者等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婚俗礼仪的内涵和要求,为新人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服务。同时,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也可以通过了解这一标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婚俗礼仪,避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或冲突。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起草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走访了多个民族地区,与当地的居民和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深入了解了各民族婚俗礼仪的现状和需求。同时,他们还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这些努力,成功地制定出了一部具有较高质量和实用价值的团体标准文书。
中国各民族婚俗礼仪内容指南团体标准的发布,是婚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它标志着我们在婚俗礼仪规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推动婚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相信在这一标准引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婚俗文化,让婚俗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婚俗礼仪的规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婚俗礼仪的认识和重视,助力中国各民族婚俗礼仪内容指南团体标准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真正让婚俗礼仪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增添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