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红昌
中部地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文化深厚,以全国约1/10的陆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5的经济产值。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腹地经济效益,对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国内有效需求,提升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23年,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是2003年的10.4倍,“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日益巩固。2023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9.2%,其中河南小麦产量位列全国第一位,是全国小麦输出第一大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产生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的产业集群,涌现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信息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治取得明显成效。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江西赣南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不断拓展我国产业发展新格局的腹地空间。
同时也要看到,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脊梁”,在崛起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主要表现为,当前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既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化”发展不够协调等老问题,也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全局性的发展问题,还面临一些中部地区的产业间竞争过度、供应链配套能力弱、创新策源能力不强等现实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中部地区应找准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中部六省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一定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条件,因地制宜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新趋势对传统产业在技术、要素、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以重塑中部六省各自传统特色产业的竞争新优势。其次,要结合自身条件,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发展高质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视中试产业基地的建设,不断提升其科技含量和引领作用,强化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功能。要在氢能、量子、空天、AI等领域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以引领科技进步、带动各地产业升级、培育地方特征明显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上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中部地区的粮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提升产粮大县的公共服务短板,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活力。其次,要持续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先立后破,推进煤电规划建设和专项升级,推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和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建设运营,鼓励配套储能电源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保障能源可靠供应上的作用,破除省间壁垒,更好发挥能源资源时空互济和多能互补作用,促进水火风光各类资源跨省跨区优化配置。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完善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流动和配置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持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其次,要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外贸新动能。围绕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打造开放层次高、营商环境优、辐射作用强的高能级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
四是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快建设美丽中部。绿色低碳不仅是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部地区有长江、黄河、淮河和鄱阳湖、洞庭湖等众多江河湖泊分布,必须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不仅要在区域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要主动开展省际协作,解决好交界地区的环保治理问题。其次,要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培育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推动生态产业化建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3BJJ05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