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创新机制 保护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今年的端午节恰逢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让广大群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不断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增强了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万余场活动丰富多彩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各地聚焦“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主题,举办1.2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

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是党和国家支持非遗保护事业、助力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的重点活动包括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集中宣传展示中国履行国际责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有序,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的成果。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今年精心组织开展了特色活动400余项,包括“和文化遗产当一天‘同事’”“认识我的城”公共教育、殷商文化科普讲座等,让公众沉浸式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北组织近200场非遗系列活动,全方位宣传展示河北省非遗保护丰硕成果。在秦皇岛的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抚宁鼓吹乐、省级非遗项目北戴河渔歌号子高亢激昂,舞龙承载着中国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情感,太极表演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中国鼓的演奏则让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沈阳博物馆推出“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大展,通过268件(组)珍贵文物揭示中华文明诞生之初的磅礴气象,展现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力量。该展览已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创新制度保护世界遗产

前不久,《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与《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同步获得通过。这是全国首例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省际协同立法。

2021年,作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分属赣闽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两省协同立法,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保护的基调更为严格,将促进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水平。

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黄山创新实施了封闭轮休制度。一旦监测发现,有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长指标,都达到了所制定的封闭值或开放值,相关部门就会提出封闭或开放的建议。此举不仅可以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为保护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颁布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遗产地管护机构,推行以“林长制”为抓手的森林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体生态保护模式。

世界自然遗产地——福建泰宁县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年度综合工作考评,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等制度,层层压实生态责任,形成生态发展的导向。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均衡实现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也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理念,将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减贫事业紧密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

在保护中发展壮大

“世界自然遗产不仅要保护好,还要推动世界自然遗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认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美丽中国紧密结合。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公众对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作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探索“生态+”融合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逐步形成1个5A、1个4A、9个3A景区集群,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人口的30%。

四川黄龙景区建立遗产地与社区共保机制,通过“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设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强化资源保护,坚持科研支撑、强化科研合作”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强化破解“保景”与“富民”的难题,探索出景区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日,浙江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两个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推广“五个关键词”。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坚持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并重,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活力、塑造新辉煌,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6月,《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标志着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开启法治化新篇章。

云南丽江属“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丽江市高度重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组织编制《丽江市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并推动生态补偿谈判磋商、补偿协议签订、断面监测、履行补偿等有关工作。全市共签订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12个,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了生态保护权责,调动了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重要制度力量。

把文化传下去,让遗产“活”起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天地的精华,承载着历史的基因,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既要保护好这些宝贵遗产,又要让他们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2024-06-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6680.htm 1 创新机制 保护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