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创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同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10个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领域。20年来,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新增财政支出的2/3以上都用于改善民生,其中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占比提高最快。截至2023年底,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完成率达134.04%,群众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好差评”评价1186万余人次,总体满意度达99.54%。
把实事办准
政府“开单”。200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10个方面的实事,将实事落地为具体项目,每一项都有标准、可量化。2006年,浙江省民情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前一年承诺的10件实事件件有着落,各项任务都超额完成。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十方面民生实事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23年底,省级累计实施了305项民生实事工程,实施主体由省、市政府逐渐向县、乡拓展。
群众“点单”。浙江各地建立“民情日报”“民情地图”“民情通”等访民情听民意工作机制。2005年,省政府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政府要办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2014年底,首次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收到意见建议7000余条。2023年10月,省政府共收到2024年民生实事的相关意见建议4.08万余条。
代表“选单”。为让群众深入参与民生项目的决策中来,2008年,宁波宁海县试行由人大代表投票推选10个民生实事项目,这一模式在全省逐步推广,2018年,浙江实现市县乡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共票决产生6万余件民生实事项目。
把实事办实
落实民生支出。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把为民办实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状况,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23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9327亿元,同比增长3.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5.5%。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7.6%和6.9%。
落实责任清单。每年年初,省政府制定下发《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分解任务》,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层层抓好落实。从2022年起,省政府对十方面民生实事单独列出“落地落细清单”,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细化,将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以及市、县(市、区),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并把办理情况和进度向社会公示。探索建立民生实事次年向省人代会报告情况的督查考评机制,把考评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
把实事办好
不断满足群众需求。20年来,浙江根据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不断拓展实事领域,丰富实事内容。先后推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创建城乡放心农贸市场等各方面的民生实事。2023年启动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高质量完成就业创业、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帮困等十方面56项31569个民生实事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8.41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5.23万人;建成零工市场240个;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38所,新增学位16.91万个;新增托位3.4万个,其中普惠托位2.99万个;新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9.01万套;创建城乡放心农贸市场372家,新增民生药事服务站235家。
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浙江上线“身边民生实事”小程序,自动定位展示周边民生实事项目,2023年明确省政府民生实事点位31569个,省市县三级项目点位全部纳入“身边民生实事”数字应用。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满意度评价,对项目实施进度、完成质量、成本把控、绩效目标实现及群众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议。群众满意率从2014年的85.9%提高至2023年的99.54%。(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