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海森 刘亚婷
2023年,围绕光伏制造等10个重点领域,对接项目59个。累计引入落地实施美霖光伏等江苏省招商引资项目4个,协议总投资47亿元,已实现到位资金9亿元。
2023年,落实省级统筹帮扶资金1.34亿元,聚焦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42个东西部协作项目。
沉甸甸的数据背后,凝结着江苏省南京市携手青海省西宁市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的艰辛与奋进。过去一年里,南京市雨花台区、六合区、栖霞区与西宁市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深化结对关系,创新协作模式,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共筑幸福新西宁。
资源互惠促进产业互补
在湟源县有一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茶马商都”——丹噶尔古城。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草原文化在此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从此穿过。随着西北大环线的开发,丹噶尔古城旅游逐渐被边缘化。回想昔日繁华,湟源老百姓的脸上难掩失落。
令人欣喜的是,丹噶尔古城迎来了东西部协作的机遇重获新生: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增长451%。六合区与湟源县搭建国企帮扶共建平台,推动南京历保集团与湟源文旅集团合作,充分借鉴南京老门东“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理念,推进丹噶尔古城专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制定《丹噶尔古城文旅策划方案》。湟源县成功入选青海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不止在湟源,因地制宜、协作联动、产业互补这一模式也在西宁市多点呈现,不断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协作。
湟中区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央衔接补助资金及社会资金1.2亿元,实施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建设项目。“栖霞区推动南京卫岗乳业与湟中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项目的方案设计、设备购置、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指导,导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现代生产理念,全力发展绿色产业,并借力‘三乡工程’推动规模化经营。”湟中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宁说。
主动变革推动跨越发展
在雨花台区的对口帮扶下,“数字赋能、流量变数量”的乡村振兴大通模式入选全国信标委评选的2023年度数字乡村优秀案例。
“招引企业6家,带动就业500余人,全媒体曝光量突破一亿多次……”青海数字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积极主动拥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时代,依托“国资+市场化”运营模式,与腾讯集团全面战略合作打造的“大通号”小程序迅速壮大成为大通县“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引擎”,并持续引入流量、技术、资本赋能大通县农文旅产业融合。目前,柏木沟民宿“树蛙部落”、城关镇不夜城夜经济、老爷山非遗工坊等一系列东西部协作项目在该平台开放运营。
大通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云表示,“大通号”作为大通县线上流量统一入口,为大通县域品牌提供更多线上曝光的机会,实现大通县线上流量与线下应用场景的融合,加速推动产业振兴。
有了科技支撑,还要实现理念互通。“真正实现理念互通,是当下协作工作一个较大的瓶颈,这事关高质量发展成色、可持续发展后劲。”湟源县委常委、副书记翟龙说。
为此,湟源县借鉴东部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大力推行“4+X”工作机制,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推行“三宜”产业谋划,探索“三权”资产改革,加强“三库”项目管理,推动形成“3个三”湟源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助力湟源县实现后进跻身先进的蜕变。
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两地聚焦深化人才协作这一命题,创新性实施“南京百名专家百名博士百名企业家进西宁行动”,为推动更深层次合作发展注入动力。
互派专技人才交流。南京市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安排69名专业技术人才到西宁市为各领域发展聚智汇力,西宁市52名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领域骨干力量赴南京市开展体悟实训。
深化培训交流。累计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26期,培训1864人次;累计举办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62期(含教师、医生等),培训10917人次。大通县“腾讯耕耘者计划”乡村CEO培训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开班,有40名乡村产业领头人参加;湟中区组织32名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参加“头雁领航”专题培训班。
完善劳务对接机制。2023年共有752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实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208名。湟源县“日月山下·农旅人”、大通县“大通养殖”、湟中区“阳坡银铜器加工”成功申报青海省第五批省级劳务品牌。
深化消费帮扶。持续推进“宁品进宁”,建成并运营青海省消费帮扶南京生活体验馆等5家专馆、4家商超专区,拓展湟源臻品馆、秘境湟中、大通号等线上销售渠道,实施消费帮扶物流补贴项目,建设八瓣莲花非遗中心,全年累计实现消费帮扶1.12亿元。
南京简称宁,西宁亦简称宁,如何共赴下一场“宁宁之约”?“2024年,我们将持续优化协作机制,稳步提升协作层次,不断深化资源互惠、人员互动、技术互助、观念互通,全力打造‘宁宁协作’升级版。”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组长、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