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打好“发展六仗”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湖南湘江新区全方位践行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要求,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作出更大贡献

后湖艺术园

湘江实验室

长沙高新区

西湖公园

2023年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2023年,湖南湘江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方位践行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要求,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科技创新攻坚仗、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安全生产翻身仗、重点民生保障仗”等“发展六仗”,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牢牢把握现代产业这个“根本支撑”

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链思维,15条产业链签约项目220个,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达50.8%,以新区为主阵地的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创新竞争力位居全国新区第二。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0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5%。产业园区支撑力增强,岳麓高新区成功调规扩园,引进产业项目投资额同比增加133%,发展绩效评价位列全省46家省级高新区第三;以长沙信产园为主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千亿元。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举办5场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省重点项目现场开工项目湘江科创基地提前一个月实现封顶,中联智慧产业城等项目建设超序时进度。实施征地拆迁一万余亩,完成41个新拆项目腾地6252亩,为项目建设扫除了障碍。实施全域全员全力招商,新引进产业项目468个,总投资额超1500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三类500强”关联项目11个。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政策,兑现企业帮扶资金48亿元,减税降费49亿元。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联千企”行动,深入1500余家重点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成立“雷锋式”服务专班,深入项目一线解决问题诉求4100余件。大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直属区经营主体增长10%,总数达26.7万户。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中部唯一上交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落户新区,上市公司总数达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12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3104家,分别居全国新区第二、第二、第三位。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三项专项行动,出台各类便民利企司法政策20项,依法办理涉企民商事案件2.4万余件,涉企执法司法素质能力、涉企案件办理质量效率、涉企政法服务水平、企业满意度实现“四个明显提升”。

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平台持续做强。全力抓好平台建设,长沙智谷首开区投入使用;湘江科学城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投资总额达230亿元,跨入快速推进新阶段。赛迪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全国科技城百强榜中,岳麓山大科城、湘江科学城全部进入百强。全力抓平台招引,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9家,总数达869家;新引进5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央企、9家国内500强企业及39家其他企业建设研发中心。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直属区全社会研发投入破“8%”。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6个项目入选湖南省2023年度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率先启动50余个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项目,占到全省的一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39.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5件,排全省第一位。成功发布湘江创新指数(2023)暨企业创新积分制百强榜,创新总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创新生态持续做优。突出投早、投小、投科技,设立20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成长。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110家,湘江基金小镇基金管理规模突破4000亿元。打造“智汇湘江 科创新区”路演品牌,吸引3600余家投资机构、1772个科创项目参与,“天天有路演、日日有投资”氛围更加浓厚。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310”改革,首批高频办理事项材料、环节、时限三大要素均压缩20%以上。“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湘江集团全省首个单体破产重组项目荣获“中国地方AMC论坛年会最佳案例奖”,麓谷集团荣获“2023年度中国产业园区运营商50强”。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推进与海南自贸港、新疆吐鲁番等地的交流合作。承办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等国际经贸交流活动20余次,引进培育标志性外资项目3个。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700亿元,占到长沙市的1/4。

全力助推长株潭一体化。制定实施新区推进长株潭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工作清单、重点项目清单,白庭路、白云路等融城干道加快建设,九华片区首开区科创中心项目封顶。湘阴片区虞公港港口一期强力推进,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获批建设,湘江智造中心项目基本封顶。

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民生领域投入资金超100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提质、雷锋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改造等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获得桔洲新苑等小区群众点赞。实施48个小区供水改造,推进自来水进村(社)入户,从根子上解决3.6万人饮水难问题。完成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0多亿元,山茶路等34条道路竣工通车,银安路等19条“断头路、瓶颈路”实施改造,提质农村道路160公里。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擦亮“岳麓山下好读书”品牌,新建中小学15所,新增学位3.2万个,确保广大学子“有学上”“上好学”。加快“健康新区”建设,率先构建全流程智慧医疗。做好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新增就业人员4.33万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98套。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医保、社保、养老等保障更可靠、更充分。完成一批社区(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牢牢把握安全稳定这个“基础前提”

以硬措施守牢安全底线。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深刻汲取“4·29”事故教训,以落实“国15条硬措施”“新区20条措施”为总抓手,深入开展燃气、危化品、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自建房整治率达100%,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实现“双降”。

以硬决心防范重大风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安全教育、保密检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以超常举措推动“保交楼”,强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成功交付住房12260套。有效处置盛大金禧等涉众型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多措并举化解隐性债务27亿元,累计化解进度72%。

以硬作风保障大局安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扎实做好风险隐患防范排查、恶性案件防范、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万余件。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61个社区(村)获评“三零社区(村)”。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新区管委会领导带头下访接访,樟树门信访等一批“骨头案”“钉子案”成功息诉息访,打赢了信访“翻身仗”。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反诈、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24年

2024年,湖南湘江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湖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长沙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实八个“走在前、作示范”“七个坚定不移”要求,聚焦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深入落实“产业质效倍增年”“担当善为落实年”活动要求,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奋力谱写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新区一方面将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尽可能求“进”,力争为长沙市、湖南省经济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另一方面,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调优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进”来夯实“稳”的基础。

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促破,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把新的规矩、制度、模式、政策建立起来,倒逼破除旧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促进新旧动能转化、新旧政策交替。

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仅追求“量”的合理增长,更注重“质”的有效提升。以“量”的合理增长为经济稳定运行和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在动态调整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通过“质”的稳步提升,让“量”的增长更有基础、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把握好“城”与“乡”的关系。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整体谋划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促进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串联乡村、城市旅游资源,不断放大新区旅游整体影响力、辐射带动力。

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聚焦重点片区建设,力争出形象、出品质,以一域之精彩为全局增光添彩;对于某个领域工作统筹考虑出亮点和守底线,实现既有效完成目标任务,又有经验亮点。

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

坚持“三个留给”,科学布局湘江科学城功能分区,加快推进湘江科学中心等七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聚焦三类500强企业、顶尖人才和世界QS排名前100的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机构,推动在新区设立研发平台或分支机构,力争落地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力争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用”协同体系,健全创新政策扶持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班制度、科技成果许可“先用后付”、成果转化“先投后股”等改革举措。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两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新材料、航空航天及北斗、新能源电力装备、检验检测等战略性支撑产业,积极布局未来汽车、未来计算、前沿材料、3D打印等一批未来性支点产业,加快构建“万亿工业、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格局。持续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继续办好“湘商回归”“百万校友回岳麓”等活动,切实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以“产业质效倍增年”为抓手,大力实施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增量倍增计划,不断提升经营主体的竞争力。持续开展“千人帮千企”等活动,用好政企早餐会、雷锋专班等平台载体,围绕重点企业开展精准帮扶,着力解决用工、用能、用地、原材料、销售等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园区在特色产业布局、高效集约发展、市场化运营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实现园区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纵深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加快实施“标准地”改革,帮助园区调规扩容,以园区为主阵地全力引进重大项目,支持园区争先进位、做大做强。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持续优化管理体制,打通体制机制“肠梗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园区、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加快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进一步完善税费、融资、用工、物流等方面惠企政策。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严厉打击各类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行为。深度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落实《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湘江科学城、九华先行合作示范区建设,勇当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排头兵、主力军。大力培育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精心举办互联网岳麓峰会、湘江金融论坛、世界计算大会等重大节会活动,让新区走向世界,让世界聚焦新区。

着力扩投资促消费

抢抓中央扩大专项债规模机遇,积极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城乡品质、公共服务、安全韧性等领域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让社会资本敢投、能投、会投。大力发展直播电商、体验式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举办系列促销活动,聚焦汽车、家具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大规模消费升级。围绕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元化住房需求,推动住房消费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加大湘江科学城、高铁西城、梅溪湖二期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完善轨道交通、高速快速路网、过江通道建设,科学布局公共绿地、文化场所等便民设施,以片区形象提升带动整体形象跃升。树牢“精明增长”理念,深入推进“大市容”维护管理模式,统筹老城新城、面子里子,不断提升管理精细度。全力推动“11纵11横”新区门户道路建设、精美宜居社区建设、支路街巷“两清两建”提质等,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和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主城近郊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做好做优“产业+旅游”文章。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推进“乐业湘江”品牌建设,持续加大重点人群稳岗拓岗力度,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扎实办好2024年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持续擦亮“岳麓山下好读书”品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健康新区”建设。全力做好重点对象的保障和救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本版文图由湘江新区提供)


2024-01-29 湖南湘江新区全方位践行八个“走在前、作示范”要求,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作出更大贡献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4683.htm 1 打好“发展六仗”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