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龚成钰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的明梅山海拔1208米,冬日里的明梅山,依然是一片绿色的重峦叠嶂。站在山顶,一条条轻云薄雾,时而从身边飘过,时而在脚下穿行,时而在眼前翻滚,颇有一番“神仙过境,凡人回避”的气势。
放眼望去,山下纵横的沟壑之中,隐约可见一座座村屋,它们散落在崎岖的山路、山脚、山腰处。据说,有些村屋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路途却是两座山的距离。
土瑶是中国瑶族的一个支系,而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土瑶聚集区,人口8500多人,分布在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镇金竹、新民、狮东6个行政村的24条山冲之中,在脱贫之前,贫困发生率为61.42%,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山外的人用四句话来形容当年的土瑶村:一是“穷滴滴”。村民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崇山峻岭的密林之间,山高谷深,适宜耕种的土地很少,生产基本上维持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二是“破败不堪”。村民居住区山高地险,大部分房屋依山而建,绝大多数是破旧的木板房、泥土房。三是“望到屋走到哭”。大部分村屯山高路陡,走的是爬坡上坎的崎岖山路,货物全靠人挑、马驮。四是“靠山吃山、看天吃饭”。由于土瑶人民祖祖辈辈在大山中生活,与外界长期隔绝,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较低,普遍是刀耕火种的生存状态。
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逐步推进,土瑶深度贫困聚居区一步步迎来了春天。
2019年8月,土瑶农户全部接通生活用电,243条通屯道路、22座桥梁、210盏路灯,让6个土瑶村实现互联互通,结束了仅有一条山路的历史。2021年,整个土瑶支系全面脱贫。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105户土瑶贫困户从破旧的木板房和泥土房搬进了崭新的新房,2408名土瑶贫困家庭学生100%享受教育资助政策,阻断了土瑶贫困“代际传递”,100多名土瑶学生考上了大专本科和中职学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土瑶村“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产业+企业(扶贫车间)+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引入企业建设黑茶、竹编等扶贫车间,委托村民养茶和编制包装茶篓,形成了“竹编包装+土瑶茶种、管、采、养”的新型全产业链,参与项目的土瑶群众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如今,土瑶支系原始完整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神秘多彩的民俗风情,已经串成线、连成片,土瑶风情乡村文旅项目辐射带动土瑶群众开发茶叶工艺品、竹编手工艺品、瑶绣制品等民族特色产品和餐饮民宿,将生态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来源。
记者曾三上明梅山顶,此次再看,在群山之中,健身设施齐备的村民休闲广场宽阔整洁,一座座三层砖瓦天地楼依山而建,门前庭院里的鸡鸭悠闲游荡。大榕树下,围坐闲聊的土瑶老人们感叹着说,他们如今的生活,真的是“一跃跨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