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浙江省台州温岭市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为切入点,围绕浙江省“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和“县域治理现代化标杆市”建设目标,强化基层底座,依托数字赋能,迭代治理体系,构建全域社会治理格局,把温岭市社会治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打造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深化“三源”治理的大平台、防范处置风险隐患的指挥部。
截至目前,温岭市“网格智治中心综合应用”获评浙江省基层智治系统十大典型应用案例,“县域社会治理评价指数”“市域共治码应用”先后入选2022年度和2023年度浙江省政法工作现代化创新引导项目。
全域迭代重塑治理体系
强化统筹,做全做专市级。温岭市建立无差别“一窗受理”,实现群众“有地方找说法”。30多家市级社会治理组织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入驻中心,实现咨询、调解、仲裁、诉讼、申诉求决、投诉举报、意见建议和法律服务等事项的全流程“一站式”办理。
整体梳理进驻部门社会风险防控职能,优化线上线下处置流程。聚焦初次反映问题化解率、矛盾纠纷调处率和人民群众满意率,建立群众反映问题数据库,实现全量归集。整合基层智治综合应用、12345热线平台、110纠纷类警情、法院民商事立案、智慧城管执法等基础数据,形成温岭全市纠纷画像。
压实镇村责任,实现“136”工作格局。温岭市建立指挥长制度,负责当日综合指挥调度、信访接待、会商研判等温岭市领导值班值守全面工作。做到平战结合,平时“除险”,主要承担案事件流转、运行监测晾晒、会商分析研判,重点做好“受理—流转—整改—反馈—审核—督导—销号”的工作闭环。“战时”,纵向实现“141”全面贯通,中心可指挥调度镇街、联勤工作站、村社、网格,确保指令落地;横向通过线路接通、接口打通、界面集成等方式,将公安专网、视频专网、政务外网等全部接入,市级中心可调度相关部门指挥中心。
强化实战,做大做强镇级。按照扁平化管理、矩阵式协同原则,温岭市迭代升级镇街社会治理中心,全域完成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4个功能性平台模块重组,协调落实平安综治、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监管执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任务。线下设立无差别受理窗口,对群众提出的纠纷化解、信访诉求、投诉举报、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事项,做到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
线上依托镇街矛调模块,实现基层矛盾纠纷的专业调处化解。2023年5月,台州市、温岭市“141”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暨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实体化运行现场推进会先后召开,对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以下简称“指挥室”)标准化建设作出了明确规范,指挥室实行综合协调岗、信息研判岗、流转督办岗、督查考评岗和应急机动岗的“5+X”岗位设置,由镇街书记担任主任,副书记统筹指挥,配备1名部管干部为专职副主任、1名派出所民警为主任助理、若干名在编干部负责指挥室实体化运行,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流办理、全流程闭环管理。指挥室实行指挥权、督导权和考核权“三权合一”模式,对上承接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对下指挥村社、网格,日常开展统筹协调、信息归集、流转交办、风险研判、指挥调度等。
强化贯通,做实做细村级。温岭市将村社主职干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定期研究分析辖区内社情民意和社会治理、平安创建情况,完善村社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制度,为群众解决小事、难事、烦心事;按照“1+3+N”模式配备基层网格治理团队,“1”就是1名网格长,一般由村(社区)干部担任;“3”就是1名专职网格员、1名兼职网格员、1名包联干部担任的网格指导员;“N”就是网格内的其他包联干部、专业执法力量、基层党员干部、在职党员、志愿者等。
同时,进一步明确网格履职清单和团队成员职责分工,实行网格员管报、网格长抓办的“报办分离”,充分发挥网格在社会治理中的探头前哨作用。健全“战时”响应机制,突出扁平指挥、高效动员、精密智控,推动网格全面嵌入市镇村应急体系,提高组团作战能力。
全域互联重塑智治体系
市级层面实现预测预警一网智控。中心承接“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条跑道应用功能综合集成,分批接入“县域社会治理指数”等特色创新应用26个,融合贯通“七张问题清单”等90个省市县三级应用,通过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与场景特色应用各类业务协同交互,实现平台贯通、功能贯通、机制贯通。以县域治理指数、市域共治码应用等特色应用为主要内容,通过感知告警模块和应急指挥调度预案集成,达到指数综合全量评价、风险闭环全域智控、指挥调度全面协同。聚焦重点工作推进、重点指标提升、重点场所检查、重点企业生产风险、重点人员稳控、重点矛盾纠纷化解等四条跑道数据,强化对问题的预警发现,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镇级层面实现全网联动承接。温岭市突出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标准化建设,市镇村三级基层智治驾驶舱贯通至16个镇(街道)投入使用。强化数字赋能一网智治,推进实有房屋、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和相关治理要素上图,共接入视频资源4.2万余路、烟感设备17万个。迭代升级“风险管控应用”“隐患清零应用”,聚焦社会矛盾风险,建立完善重点工程、问题楼盘等项目“高中低”风险判定规则,构建信息全域感知—研判触发—协同处置—复盘晾晒的全流程管控,聚焦平安风险隐患,动态导入平安体检“安全账”,实现对重点隐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风险识别与“靶向治理”。
村级层面实现指令一键通达。村级社会治理中心实体化运作,村社主职干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定期研究分析辖区内社情民意和社会治理、平安创建情况。按照街道社区、城乡片区、特定区域三种模式,精准布局52个基层联勤工作站建设,公安、法庭、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入驻,实现联勤联动联处。推进“网格运行中心”应用建设,探索对网格建设、网格运行、网格事项落地情况的监测监管。推进基础信息要素建设,建立完善基层网格“专职网格员队伍健康指数”“网格团队履职能力指数”等指标体系赋分规则,并加强“异常人员、重点人员、重点场所”业务主体画像。依托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等数字化应用,推动一般矛盾就地化解。
全域同频重塑条块体系
资源往中心集聚,打造多跨共建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温岭市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力量,系统重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和手段工具,形成服务基层社会大众、协调基层社会关系、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基层稳定的多跨场景,构建“部门围绕乡镇转、乡镇围绕群众转、大家围绕基层转”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强化数据驱动,充分整合110警情、12345投诉、法院涉诉纠纷、基层网格排查信息等社会治理领域数据资源,同步建立中心信息分析、会商研判、预警推送,以及重大矛盾纠纷定期报送等制度,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实时掌握。
同时,加强事件跟踪、类案串联,深入分析背后监管盲区和漏洞,及时预警各地各行业领域普遍性、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及重大风险,督促落实源头预防措施。
机制归中心统筹,实施“一码到底”的运行模式。以清单理事、制度管事,全面梳理“属地事项”清单,厘清职责边界,强化清单运用,形成党委统筹抓总、功能模块按块负责的扁平化运行模式。每月通报温岭全市涉纠纷类警情、民商事案件、初信初访等情况,每季度挂牌督办重大矛盾纠纷事件。抓实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排查率、漏排率,以及村主职干部参与化解率,列入村(社区)三同考核。2023年以来,温岭市通过“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受理各类矛盾纠纷类事项26538件。其中,由县级调处27件,镇(街道)层级调处7110件,村(社区)层级调处19401件,县级以下(不含县级)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为99.9%。
事件由中心闭环,落实“一屏掌控”的联办机制。在系统梳理首批15件基层治理“一件事”办事指南和流程图基础上,温岭市结合新生高频多跨的各类疑难复杂问题,不断补充“一件事”办事规范。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发挥“掌上基层”智能处置功能,全面融入“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形成“一件事”精准流转、闭环管理,指挥调度一键下达、一屏掌控,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事项常态化高效联办。通过社会矛盾风险基础分类、专业分类双标准梳理,细化矛盾风险类别216项,标签人员、事件、项目类别28项,制定高中低三级风险判定规则,完善挂牌督办、行业整治等风险防控机制;通过8大类25小类重点项目库建设,设定重点项目标准编码,预设风险处置专班,既晾晒工程进度,又感知研判风险,实现共富共治一体推进,问题处置“一键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