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建飞
近日,“万企兴万村”行动现场推进会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举行。汉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邱仕伟在会上表示,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民营企业在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潜力巨大,要准确把握从“帮”到“兴”的思路转变,将自身发展与农村发展、个人富裕与农民富裕有机结合,以多种方式与农民形成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为贯彻落实苏陕对口协作发展相关精神,助力汉中市“万企兴万村”行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曹莉萍和汉中市镇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周亮代表苏陕两地签订了一系列消费帮扶协议,帮助购销镇巴县农副产品,以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同时,汉中市工商联总商会积极动员所属商会和企业,开展了村企结对帮扶,形成了一批意向结果,汉中市镇巴商会、汉中市江西商会等商协会与镇巴县现场签订了一揽子产业帮扶协议。
“我们不断建立健全产业帮扶合作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特色种养殖、休闲康养等产业,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收益保底+利润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效益的示范作用真正把群众带动起来,有效促进村企互惠共赢。”汉中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薛小兵介绍说,根据陕西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台账录入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汉中市共有1163家民营企业兴村数1644家,帮扶819个村,实施项目1642个,投资金额30.4亿元,位列陕西省第一方阵,“万企兴万村”行动初见成效。
记者了解到,汉中市“万企兴万村”聚焦产业、就业和消费帮扶,助推群众持续增收。各级工商联以“就业一人、帮扶一家”为目标指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帮扶县(村)过程中不断建立生产基地,开发就业岗位,就地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并实施劳动技能培训。目前,企业为帮扶村培训各类人才3565人,投入培训资金137万元,吸纳劳动力3551人。
“我们以农副产品的消费帮扶为抓手,通过‘以购代销’‘以买代帮’的方式,工商联系统倡导和组织民营企业和商会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积极购买当地农产品和服务帮助群众增收,截至目前汉中市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消费帮扶达到5786.15万元。”汉中市工商联副主席齐红玲说。
陕西省工商联二级巡视员、省“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志敏表示,陕西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汉中市鼓励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将企业帮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数量位列陕西省前三,成效显著,且逐步探索具有汉中特色的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我们聚焦公益帮扶,彰显光彩精神。鼓励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在造血帮扶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全市共有662家企业向459个村捐赠物资331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帮扶、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等公益活动,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薛小兵称。
张志敏表示,“万企兴万村”一定要以产业为根本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三产融合,将更多的价值留在乡村、留给农民。要积极参与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人才培养,要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以乡情为纽带引导民营企业回报家乡,及时选树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让参与行动贡献突出的企业,“在社会上受尊重,在事业上有发展”,激发更多民营企业把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逐步探索具有汉中特色的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中,真正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见实效,共同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