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焦红霞报道 2023年12月26日,被誉为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中关村指数2023”在北京发布,这是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12年向社会发布中关村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中关村综合指数突破300大关,达309.5,较上年提升21.7。从5个一级指数来看,创新引领指数增长最快,较上年提升58.5;开放协同指数、创新创业生态指数和宜居宜业指数稳步提升,较上年分别提升35.9、12.8、2.0;产业发展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2022年,中关村企业克服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冲击,研究开发费用仍保持较快增长,达到4952.4亿元,同比增长7.7%;研发投入强度为5.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近四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20%以上。
2022年,中关村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达100.6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36.0%。中关村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2.0万件,当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量43016件,占北京全市企业的75.5%;PCT国际专利申请9078件,8家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百件。
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赵清表示,近年来,中关村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作用,产生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支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认为,北京已进入减量发展的新阶段,越是减量发展,越要依靠高科技,越要依靠创新。中关村未来要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强化“耐心政府+耐心资本”,政府对选准了的赛道技术要有持久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新的有潜力的赛道技术要有耐心的资本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