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 申潜
□ 本报记者 尹明波
“儒韵福城,京杭水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如今,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汶上县,正围绕“文化高地‘立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文艺事业‘兴起来’、文旅融合‘火起来’、文化产业‘强起来’”,全力以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事实上,这座“中都古城”不仅致力于打造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品牌,更是把牢实干之舵、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全身心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近年来,汶上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战略布局,深化落实“1234+3”工作体系,紧扣“创品牌、促提升”工作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拼经济、惠民生、守底线等各项工作,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3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谋发展、全力拼经济,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努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开新局。”济宁市委常委、汶上县委书记高永干说,“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
从主要数据指标来看,2023年1~9月份,汶上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7.3亿元、同比增长7%,居全市第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居全市第3位;民间投资占比78.4%,居全市第4位;外贸同比增长94.8%,居全市第4位,高质量发展活力更强、成色更足。
全力解锁“产业密码”精心绘制“发展蓝图”
11月17日,山东晋工科技有限公司首台设备交付暨与俄罗斯加布罗·瑞肖斯公司百台设备签约仪式在汶上县举行。“今天交付的‘轮式凿岩劈裂一体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新矿山专用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山东晋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建平介绍说。据了解,山东晋工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30强企业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兴建,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120亩,项目于2022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当年入选山东省重大项目库,预计年营收达20亿元,年上缴税款1.5亿元,增加就业300人。
这么一个“头顶光环”的好项目,为啥就相中了汶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我县相关生产加工能力强且门类丰富,基本涵盖了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产品,一台工程机械整机所需的8个系统中,6个都能在本地找到配套企业。”汶上县工信局局长陈洪国坦言,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晋工。“山东晋工正式成为我县链主型企业,‘整机生产’将进一步带动该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
招商为先,项目为王,实干为要。汶上县绘制产业链、500强、新风口等招商“全景图”,着力扩大招商大使、商会协会“朋友圈”,海信集团、中国电子集团、中建交通、中铁十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签约落地,越来越多的央企国企、民企百强看好汶上、选择汶上。2023年,汶上县新签约迈兴新能源等过亿元项目28个,西曼克AGV机器人、扬州李尔汽车零部件两个项目入选全市十佳招商引资项目,投资51.8亿元的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落地建设,荣获全市上半年招商引资流动红旗。此外,汶上县聚焦产业发展、“两新一重”、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有5个项目列入黄河国家战略重点项目大盘子,5个重点项目纳入全省“七网”计划,数量居全市第2位。
借助“外脑”“外力”推动产业革故鼎新,汶上县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实现了“万花家中放,墙内香自来”。日前,山东省工信厅公布第七批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汶上县新风光电子、海纬机车配件成功上榜,代表着细分行业最高的发展水平和最强的市场实力,这也是两家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成果。2023年,汶上县已成功申报首个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泰山系列省级人才工程2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2个,签约引进大院大所4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目前,全县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3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24家,40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市第2位,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领跑发展新赛道。新风光电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入选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
近年来,汶上县始终以产业提质升级为重要依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板块发展,不断鼓励引导企业创新求变并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企业更好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交流、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不断做强做优创新平台。目前,全县入选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6个,创建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9家,更多前沿技术“就地转化、为我所用”。
2023年前三季度,汶上县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四成,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2个百分点,贡献最大。“稳经济,首先要稳工业、强制造。”在10月29日召开的全县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暨总结三季度攻坚四季度大会上,高永干再次强调,要紧抓助企攀登、提速推进升规纳统、强化技改扩能、加快传统产业优化提升、集中攻坚重大项目等五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强筋壮骨”,推动链条延伸,催生新的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农业强县建设的头等大事。作为农业大县,汶上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80万吨以上,土地流转率79.6%,居全市第1位,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获评“国家级制种大县”等荣誉称号。2023年,汶上县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小麦产量达34.2万吨,实现播种面积、亩均产能、粮食总产“三个提升”,获评全国夏玉米高质量机械播种示范区,耕地保护工作获国务院大督查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激励县,均为全市唯一。
值得一提的是,汶上县深化与北大荒农服集团对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分红”等方式推行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托管耕地2.6万亩,亩均增收162元,让“小农户”融入“大农业”;同时,坚持以工业思维抓农业,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统筹推进2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全域铺开13个县级示范片区,白石昙山、汶上街道莲花湖市级片区串珠成链、精彩蝶变。目前,汶上县已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荣获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财金联动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县,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唯一乡村振兴“头雁”项目暨农村主播示范试点。
汶上县探索创建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农业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全面开展智慧农田项目试验,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在有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地块推广安装智慧灌溉平台、土壤墒情监测平台、地埋式自动化喷灌系统等现代设施,实现了监测科学化、控制智能化、应用便捷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形成“数字农业一张网”的美好画面,有效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该县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76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善,通过土地流转,把一户一亩的小田变成千亩万亩的大田。在此基础上,该县深入推广宽幅精播、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六统一、六精准”等集成配套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全环节、全过程机械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扛牢了产粮大县的政治责任。
“我们的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温度、湿度等各类传感器对鸡舍环境信息进行全程在线监测,并自动调控舍内的生长环境条件,提高种鸡养殖质量。”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正国介绍说。金秋农牧作为专业从事我国优良鸡种——汶上芦花鸡保种、选育、扩繁、种苗销售、商品鸡饲养、饲料加工、肉蛋产品深加工以及育种和生产技术研发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了汶上芦花鸡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汶上县拥有芦花鸡养殖基地50多家,年繁育芦花鸡苗4200万只,出栏成鸡800万只,加工能力达到1100万只,全产业链年产值10亿元左右,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汶上县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扩大粮食、甘薯、芦花鸡优质生产基地规模,集中资源打造拳头产品,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招引,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对5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4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扶持培育,重点发展粮油加工和食品制造;深化与中农批、北大荒集团合作,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全面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
汶上县切实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强县建设,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了一套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汶上方案”,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中都”热土徐徐展开。
用情感受“民生温度”答好百姓“幸福答卷”
汶上县是一座文化之城,东夷文化在此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首次实践,运河千年文脉传承至今……如今,这里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该县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从企业和群众关心关切出发、从“急难愁盼”着手,全心全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干”字作答,做好惠民生“实”文章。
“我县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多方参与,不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全面优化公办托育资源布局,2023年全县遴选
17所公办幼儿园开设托班,实现镇街公办托幼机构覆盖到位。”汶上县医养健康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壮丽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拥有托位3142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7个,公办托幼一体化备案机构达到14家,累计培训托育机构负责人及卫生保健人员近600人次,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多样化托育需求,逐步构建起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连接着千家万户,承载着广大居民的幸福安乐。汶上县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多网融合,持续织密服务网格,推动优质资源、服务下沉网格一线,实现了“多网合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工作格局。汶上县注重百姓生活细处、民生服务细节,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聚焦打通智慧便民“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乐享数字红利,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池春水”。
汶上县坚持城乡共进、新老并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牵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2023年成功入选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为全市唯一。“新型城镇化是汶上县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最大动力。”高永干告诉记者,汶上县编制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案,立足聚集人、留住人、发展人,坚持以人为中心,系统思考、协调推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我们的目的,就是加力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吸引力、承载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高永干在8月7日召开的汶上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层面,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按照“南进、北优、西拓、东控”思路,优化老城区、医教养片区、商贸物流区、产城融合区、泉河新区五大空间布局,把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彰显城市特色;加强智慧化管理,推进传统市政设施智能化升级,不断提升智慧社区覆盖率,让城市运行更“聪明”、群众生活更便捷。
二是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承载力、集聚度,促进城乡融合,科学规划空间、产业布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引导人口集聚,强化集聚和辐射能力。
三是提速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绕城高速环,积极推进济北旅游大道升级改造,打造通达机场、高铁、高速的快速干线,推进汶上加快迈入高铁时代,加快构建“两横四纵、一干七线、两库多点”的水网格局。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慰民心。2023年,汶上县九年一贯制学校、“一馆一宫一中心”等民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医疗、教育、托育、养老、居住环境等公共服务稳步提升,争取到国家环境健康管理、城镇化建设、教育评价改革等137项省级以上改革项目,群众诉求办理综合成绩和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综合得分均居全市第1位。
儒释文化奏响了和美的乐章,运河文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放眼城乡,风景四时皆美,栖居处处见景,生态水系全面贯通,“开窗透绿、出门见园、水绿交融”的宜居环境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汶上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持续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投入,从“服务民生”到“抵达民心”,换来了广大群众享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美好生活的甜美笑容。
流淌千年的滔滔汶水,见证着勤劳智慧的汶上人用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书写的壮丽篇章:这里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正加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新旧动能转换如火如荼;这里是“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每年4亿余件国际知名品牌服装远销世界各地;这里是高新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一项项国家新标准、新专利在这里诞生,一批批高新技术产品从这里销往全国、走向国际;这里形成了绿色化工产业新体系,一座绿色环保、产业链条完善的高端化工产业省级示范园区正迅速崛起;这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引领着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建设经济更具实力、城乡更显秀美、社会更为和谐、生活更加幸福的“大美汶上”。一座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活力之城,值得期待。(本文配图由汶上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