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徐鹏 记者袁小峰报道 近年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以下简称“哈尔滨片区”)以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全面合作的承载高地和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定位为使命,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构建投资贸易更自由更便利渠道,打造向北开放先行区、引领区和示范区。2023年1月至10月,哈尔滨片区新设企业4990家、同比增长19.2%;新设外资企业29家、同比增长141.7%;进出口总额101.4亿元、同比增长53.6%,增幅高于全省39.1个百分点;对俄进出口总额32.7亿元、同比增长89.3%,增幅高于全省74.9个百分点。
培育对外开放“产业链”。升级哈尔滨新区驻莫斯科投资服务促进中心,设立龙粤(深哈)俄罗斯展销中心,小家电、服装、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在莫斯科实现常态化展示、点对点洽谈。加速构建产业集群,商贸领域对俄合作企业超130家,集聚三都国际、轩辕集团等一批对俄合作龙头企业。紧抓能源重工等战略性产业,全省首例引用俄罗斯天然气供暖发电项目即将投产,中船重工与俄能源企业签订有史以来中小型燃气轮机单个合同供货台数最多、合同金额最大的出口订单。培育二手车出口、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
升级对外开放“金融链”。积极引入外资,出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股权投资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展基金试点。搭建本地集聚平台,哈尔滨新区金融中心已落地建成,正洽谈引进多家金融企业;发起设立中俄金融联盟;首创保险(金融)综合服务联合体;支持哈尔滨银行成立全国首家对俄结算服务中心,建立对俄跨境结算、跨境融资、汇率避险、NRA账户、线上支付五大专业服务体系。2023年,累计办理对俄跨境人民币业务突破1000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同比增长940%。
构建对外开放“科创链”。探索“国际协同孵化”新模式,在莫斯科格林伍德设立离岸孵化中心,阿斯图国际人才中心正式成立,举办第三届中俄科技论坛,与多家俄罗斯高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设立能源、环境等各领域中俄联合实验室,成功引入航空航天大口径无缝钛管关键技术等世界领先成果20余项。积极谋划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自联动”建设,现已完成前期调研和白皮书制定,并积极向科技部、商务部申请“双自联动”工作指导。
畅通对外开放“物流链”。搭建物流服务平台,“龙贸通”中俄国际物贸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B型保税物流中心主体建设已完成,建设快件跨境电商物流监管中心,出口贸易额突破10亿元。打通陆空物流线路,引进“哈欧”“哈俄”国际班列,开通运营哈尔滨-温哥华和哈尔滨-洛杉矶航空货运线路,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19个境外合作海外仓及场站,稳定运营两架北美地区定班国际货运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