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以改革之举 汇治理之力

湖北省襄阳市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改革“襄阳样板”,以高效能社会治理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传奇大美襄阳城 杨东 摄

襄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南漳县深化共同缔造工作,发动群众参与自治、共同议事决策现场。

谷城县人民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调处

众多市民和游客在襄阳古城游玩,感受流光溢彩的古城夜景。 杨东 摄

南漳县开展“红色屋场”活动现场会

襄阳市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中实现“双创双捷”,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先进典型,连续18年荣获湖北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南漳县李庙镇以网格为基础细划138个“红色屋场”、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做法,作为全国31个“枫桥式”工作法之一,在浙江诸暨“枫桥经验”陈列馆展陈;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创新矛盾纠纷联排摸总量“清底”、联调去存量“清仓”、联防联控增量“清源”的“三联三清”综合解纷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湖北省委关于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小切口、突出大纵深、确保高质效,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改革“襄阳样板”,以高效能社会治理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襄阳市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中实现“双创双捷”,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被评为全国先进典型,连续18年荣获湖北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

试点牵引,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时代命题”

郡县治,天下安。襄阳市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牵引,强化统筹、守正创新、持续发力,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加强“一体化”统筹。2020年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持之以恒将创建工作作为全市重点改革项目,制定出台《襄阳市市域社会治理专项规划(2022-2025年)》,优化顶层设计,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推进试点创建工作。推动构建市委书记牵头挂帅、13名市领导分头负责、59个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平安建设组织领导体系。统筹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3000多

个社会组织、100多万名志愿者深度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印发《襄阳市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深耕细作、久久为功,一体化推进南漳县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全省试点、88个省级共同缔造试点湾组(小区)、50个全市共同缔造示范点,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实行“项目化”推进。系统梳理县域层级或单一市直部门难以解决的市域社会治理短板弱项,创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并细化为37个具体项目,逐一明确牵头市领导和牵头单位,工程化、项目化、路径化攻坚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和调度工作机制,高效统筹全市各方资源力量主动融入、无缝衔接,累计投入资金21.2亿元,推动十大重点工程37个项目有序落实落地,已提前完成13个,24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突出“严实化”督考。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每年平安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健全落实领导包保联系机制,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定期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督导,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健全落实定期督办机制,组建由各级“两办”督查室、政法委、纪委监委组成的督查专班,发现问题、即时通报、及时整改。今年10月,中央政法委授予襄阳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好‘相对不起诉’后半篇文章”的创新做法也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创新经验”。

夯基固本,党建引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襄阳市抓住“基层”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坚持党建“强引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构建起社区大党委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善治“指挥链”,全市“双报到”党支部覆盖4500多个网格(小区)、党小组覆盖2.3万楼栋(单元)、确定党员中心户3.8万个,10万余名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全面充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大力推进“红色驿站”增点扩面提质,全市建成“红色驿站”1322个,为社区居民集成提供多元全科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襄城区北街商圈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各类从业人员2400余人,多为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在北街核心地段建立的300平方米“红色驿站”暨“小哥加油站”,提供“4+X”服务项目,“4”即1杯水、1把伞、1条凳、1张“网”,“X”包括充电、阅读学习、急救药箱、心理咨询、诉求表达等,让“红色驿站”成为党群工作宣传站、加油充电补给站、纾困解难服务站。

全面建好“前沿地”。坚持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基础性工程,在湖北省率先出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推动信访、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进驻,汇聚专业调委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源,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应急管理“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平台,已规范建成1个市级、12个县级、114个乡镇(街道)、2700多个村(社区)综治中心,仅今年以来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万余件,化解率达99.4%,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基本解决在县域、重大风险控制在市域”。谷城县在湖北省率先建成25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组织16个行业性

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设置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诉调对接等功能区,提供“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同时,襄阳市夯实智能支撑,建成集“人、物、动、态”4大类1300多项城市体征于一体的“城市大脑”,整合接入“雪亮工程”视频资源7万余路,汇聚数据34亿条,成立市县乡三级城运中心129个,实行与综治中心业务协同、数据融合、力量整合,创造性重塑“居民(网格员)点单—城运中心派单—职能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全闭环工作流程,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让“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更具智慧,科技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向现代化迭代升级。目前,市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日均处置各类事项4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切实为基层社会治理“提质添智”。

着力精心“育品牌”。推动社会治理与品牌培育深度融合,实施“一县一品”工程,精心培育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襄阳市以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为依托,以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为“中枢神经”,把线下解纷资源、纠纷数据、化解力量整合到网上,切实为群众提供“一门式受理、一网式服务、一揽子化解”的解纷止争新路径,“一网解纷”矛盾风险化解体系被评为新时代湖北省政法工作“十大创新品牌”。搭建“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平台,开通劳动争议“立调审执”一体化快速通道,促进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工作向前端延伸、向源头推进;同步上线“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智慧平台”,开发“调解零距离”微信小程序,成功调解劳动争议1340件,极大降低了职工维权成本,相关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南漳县李庙镇坚持以网格为基础,细划138个“红色屋场”,推选政治素质强、对村民事务有热情的党员担任“红色屋场长”,共同商议解决问题,全镇小矛盾、小纠纷化解率达到100%,该做法作为全国31个“枫桥式”工作法之一,在浙江诸暨“枫桥经验”陈列馆展陈。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创新矛盾纠纷联排摸总量“清底”、联调去存量“清仓”、联防控增量“清源”的“三联三清”综合解纷工作法,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全镇连续10年无命案,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三联三清”综合解纷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优”无止境,创新赋能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襄阳市紧紧围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政法领域改革创新力度,以改革之效,优服务之能、护城市之安、聚发展之势。

强化联动“聚合力”。建立“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相关部门”的“1+4+N”法治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全市政法机关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统筹全市政法机关扎实开展“千名干警进千企”活动,仅今年以来就召开15次涉企案件协调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30余件。将政法领域改革纳入全市政法系统政治督察、纪律作风巡查、执法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压实政法各单位工作责任,确保法治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落实。

深化探索“活机制”。深入践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探索建立党委政法委统筹协调、检察机关推进落实的轻微犯罪“相对不起诉+社会公益服务”机制,推动3249名犯罪嫌疑人自愿参加公益服务近15万小时,有效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相关做法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批示肯定,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创新经验”。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中,犯罪嫌疑人在公益服务中充分认识到自身错误,自愿超额完成80小时公益服务,并化身“法治宣讲员”现身说法,被评为公益巡河禁捕模范。积极开展涉案合规检察改革,会同市工商联等部门共建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推动36家“脱轨”企业重回发展“赛道”,其中3家企业在襄阳新增投资76亿元。

优化服务“增实效”。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力开展政法“减证便民”服务,累计取消证明事项569项,项目审批流程大幅缩短,经营主体法治获得感不断提升、发展信心持续增强,今年以来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12.5万户,同比增长20%。聚焦矛盾多发、易发行业领域,深入落实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湖北省率先推行专家(律师)参与全市17类专调委工作,全市185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全部进驻市县两级专调委。畅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经营主体涉司法事项时间成本平均下降50%,全市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诉率”同比下降13.9%。持续加大司法协作,创新建立“政府主导风险管控与事务协调、法院主导司法程序”的破产案件府院联动机制,依法办理“美洋公司”破产清算案件,稳妥化解债务41.56亿元,充分保障450户债权人权益,该案例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襄阳市委改革办提供)

2023-12-08 湖北省襄阳市着力打造社会治理改革“襄阳样板”,以高效能社会治理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3453.htm 1 以改革之举 汇治理之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