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科举 李选积
□ 本报记者 龚成钰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立足“海”的优势、做活“渔”的文章,加快推动传统渔业向设施渔业转型升级,引导大蚝、名贵鱼产业从“散户养”向“集约养”转变,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引领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钦州市水产品产量达到60.93万吨、产值93.3亿元,水产苗种产值12.4亿元,渔业一产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5.7亿元,位居全区前列;设施渔业养殖面积8100万平方米,养殖产量33.6万吨,占水产养殖产量的63%,产值达到37亿元。
创新模式推动设施渔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钦州市先后出台《钦州市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规划性文件,开创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并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观摩推广的办法,创新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钦州市创新智能化工厂化圆形池生态养殖模式,累计投入1.2亿元创建现代设施渔业生态养殖产业园。园区基地养殖尾水经过“三池两坝+虹吸式自动过滤池+水处理超滤成套设备”系统分级综合治理,达到可循环利用、零排放,一亩的养殖效益等同于传统100亩虾塘的养殖效益。
钦州市鼓励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大胆创新池塘圆形池生态养殖模式,按照蓄水养水、养殖、尾水处理“三份制”养殖模式,在40亩传统对虾养殖池塘内,利用8亩多的池塘建设88个对虾循环水养殖圆形池,一亩可放10个圆形池,一年可养三造,成活率达95%。每个圆形池对虾产量1200公斤,产值超8.8万元,一亩的养殖效益等同于传统20亩虾塘的养殖效益。
同时,钦州市还结合养殖海域实际情况,创新探索出钦州大蚝专属HDPE(高密度聚乙烯)新型抗风浪蚝排,建成国内第一个大蚝HDPE新型抗风浪蚝排示范基地并投产。
产研结合促进设施渔业提质增效
钦州市加强与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及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与产量,生产高标准水产品。在对虾基地建设“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北部湾大学教学科研合作基地和国家级科技奖“桂海一号”种苗科研与示范应用基地,掌握了免用药物大规格对虾生态环保循环养殖核心技术。经过科学管理,基地历年养殖均取得较大成功,养殖个体达8~10头/斤的大规格南美白对虾,实现头造单产每亩1250公斤,二造单产每亩900公斤,平均年产优质对虾32万公斤,产品80%出口海外,年总产值2000多万元。
钦州市将钦州大蚝养殖、苗种繁育等列入“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开展大蚝苗种生产科研工作,重点抓好高盐度蚝苗和海产品研发和攻关,成功研发培育出高盐度三倍体蚝苗,大蚝人工育苗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规模化跨越发展。目前,全市建成13个大蚝人工繁育场,年产蚝苗2000万串。经养殖跟踪对比,人工苗种比传统天然苗种生长速度快1.5倍。
要素保障激活设施渔业发展动力
为进一步稳定钦州特色农产品生产供给,促进钦州大蚝养殖户增收,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变动双重风险,钦州市开辟全国首例大蚝价格指数保险业务,统筹整合资金17.2亿元,用于发展设施渔业,有效解决养殖企业资金不足问题。
为拓宽渔业企业融资渠道,钦州市主动对接渔业企业,广泛宣传“桂惠贷”等惠农政策,采取“多点放水养鱼”办法努力拓宽养殖企业融资渠道,协调35家渔业企业(合作社)在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备案,大力推广“渔业产业富农贷”模式,支持大蚝、对虾、金鲳鱼养殖,通过“桂惠贷”形式累计放贷1.5亿元,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为全力做好技术保障,钦州市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团,在前期建设、投入使用、后期管理等环节全方位服务。邀请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和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举办10期技术培训班、6期现场培训班,参训人员达2000多人次。坚持“走出去、学回来”,组织养殖户、企业代表100多人先后到福建宁德、广东阳西、海南万宁和乐东等地现场观摩学习,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汲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