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骐淇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为2.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儿童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落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对于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核心是要从儿童需求出发,不断从家庭服务网络、城市安全出行、城市公共空间等各方面提升城市儿童友好程度。
完善家庭服务网络,满足儿童的多样性成长需求。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场所,为家庭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为儿童成长提供重要保障。以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为例,该市通过提供补贴、儿童库房、家庭日照服务等方式,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儿童的抚育、教育和生活,实现家庭服务的全面覆盖。新加坡在家庭支持政策制定方面也十分全面,具体包括提供针对新生儿和儿童的医疗保健和教育,家庭基金和儿童发展基金,家政服务和托管服务,家庭培训和儿童发展课程。此外,新加坡也提供了双亲和新生儿的照顾津贴、家庭保健和医疗服务、幼儿园和学校食品和用品补贴等方面的支持。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可将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扩展为专门面向儿童和家长的服务中心,提供儿童抚养、成长指导、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服务,并考虑设立支持家庭和儿童发展的专项基金和补贴。
优化交通环境,切实关注儿童出行安全。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是最为宝贵的,城市交通和安全环境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伦敦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儿童在城市中的出行安全,比如在学校周边设立学生安全出入口,在交通繁忙路段设立儿童过马路专用信号灯,限制学校及居民区的车速,对儿童出行路线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等。同时,伦敦的“步行巴士”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所谓“步行巴士”,就是一群孩子在两名及以上成年人的护送下步行上下学的方式,“步行巴士”同传统的巴士一样,设有固定线路和“巴士站”,并且也规定了固定的“接站时刻”,在选线、道路提示与设计以及站点位置选择等方面都经过认真考量,保证了儿童的出行安全。我国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措施,如完善公共交通设施让孩子们有独立、安全的乘车环境,调整城市交通规划,优化交通路线,降低交通事故风险,提高儿童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等。
增加空间设施适用性,因地制宜打造“儿童专属空间”。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和习惯,为儿童创造专属的游戏、运动和学习空间。在德国慕尼黑市奥林匹亚公园里有个奇妙的城中城,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是7岁~15岁的儿童,儿童在这个城市当家做主,父母也只能作为访客通过“签证”进入城市最多一小时。美国丹佛市则通过打造“见学地景”,在社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方面融入更多的“儿童友好”理念,通过儿童随处可见的设施、建筑、游乐场、自然景观等,使儿童可以随时随地安全、方便地玩耍和学习。与此同时,在美国,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区都会有一些“儿童友好设计”,如摆放毛绒玩具、益智玩具等,也会有高矮不一的桌椅以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我国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儿童视角出发,设立与其年龄相适应的不同功能区,如在社区公园中设置互动性强、刺激性适中的游乐设施,在公共图书馆设立儿童图书区提供丰富的少儿读物等,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享受快乐的成长过程。
落实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民众参与,需要政府、设计师、学者、儿童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城市规划上,应该更为重视儿童需求,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学习与娱乐兼顾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在城市中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