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莉
企业上市前,除了满足硬性指标,例如持有满足IPO要求的专利,满足“三创四新”的标准等,拟上市企业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这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非常明确,就是“战前演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资产盘点。知识产权资产化:梳理主营产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对应关系,将无形的知识产权具象化为有形的产品进而延伸至资产的价值。知识产权权属梳理:知识产权权属关系到拟上市主体是否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是否存在较大程度的技术依赖,由此也会直接影响到监管层对于申报主体的科创属性或“三创四新”标准的认定,可能引发监管层对申报主体的无形资产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质疑。知识产权稳定性分析:防范竞争对手发起专利无效对拟上市企业进行狙击,对于涉及核心产品、核心工艺或关键设备的知识产权,尤其重要。可诉知识产权梳理:拟上市科技企业可以提前在全面排查知识产权风险的基础上梳理可诉知识产权,即可以诉讼的武器。
二是知识产权的运作与优化。在审知识产权:对于企业认定有保护价值的在审知识产权,客观评估其授权前景。诉中知识产权:对于正处在诉讼无效纠纷中的知识产权,评估裁判结果,增强资本市场对己方的信任度。其他重要知识产权:对于发生权属转让、作价入股、授权使用、诉讼无效等的知识产权,评估相关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关注此类知识产权与主营业务的关联度与价值贡献度,以及对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是专利分析。全面注册制下,监管层对于申报企业是否符合板块定位的关注度只增不减。以科创板为例,科创板对拟上市企业科创属性的审核一直很严格。去年,海合生物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因不符合科创板定位、不具备科创属性被暂缓过会。
专利分析是在全球专利及科技文献数据范围内,针对相关行业进行检索、标引、筛选、梳理以及分析,由此获得行业技术路线图、竞争对手研发动向、同行业创新主体的优劣势对比等。拟上市企业可以利用专利分析作为有力的工具,为自身的科创属性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很好的支撑依据。
四是自由实施。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在申报上市前对公司全部已有产品和研发中产品进行自由实施调查,全面分析潜在侵权风险,可以向监管层传递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并且未来遭受侵权纠纷可能性很小的积极信号。
根据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科创板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指南》,截至2021年5月16日,科创板申报企业为561家,已有104家审核状态为“终止”,其中大部分企业终止上市的原因与知识产权问题有关联。其中,影响科创板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知识产权狙击。
在IPO过程中,企业在面对专利狙击的反应就是要“快”“准”,当然这离不开前期的准备工作。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以及合作的第三方事务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预案。在遭到竞争对手专利狙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向监管者和市场传递信心和稳定预期。
注册制下审核的底层逻辑是拟上市企业须“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上市审核的目的在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拟上市创新型企业面临的共性的知识产权风险点,始终指向发行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知识产权匹配度、核心技术先进性、核心技术人员认定和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四个方面。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上市审核委员会问询的意图和逻辑,做出针对性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有利于顺利过关。
(作者单位: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