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智 李永民 颜伶俐 王晓辉
湖南省衡东县,因位于南岳衡山之东而得名,是罗荣桓元帅的故乡、革命老区、中国土菜名县,也是著名的皮影之乡、剪纸之乡、印章之乡、全国诗词之乡、湖南书画之乡、全国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县,总人口74.7万人,辖17个乡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近两年来,衡东县紧紧围绕“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优服务、引项目、扩园区、育产业。2022年,衡东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衡阳市前列,在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考核中跻身前十,在衡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先创优考核中稳居第一。今年上半年,在“聚力中心化攻坚年”行动暨争先创优活动中,衡东县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再次位居全市第一,真正实现了改革创新“多点开花”、县域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的目标。
合力:项目更快生根
“企业的需求就是政府的追求。服务经营主体、构建良好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打造‘投资衡东,诸事亨通’营商环境品牌,是衡东建设县域经济强县的‘一号工程’。”衡东县委书记谭建华笃定地说。
产业项目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在经济运行中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今年1~10月,衡东县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两大批次、招引项目23个,总引资额15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1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三类500强”项目3个、湘商回归项目9个,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总投资逾百亿元的印章产业园、绿色盐碱等五大重点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带动“一金一药两材三特”产业蝶变升级,以产业项目之“进”支撑了县域经济之“稳”,实现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服务效能“好起来”,衡东县在政企联动上狠下功夫。制度层面,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会同优化办、整治办,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强大合力。执行层面,率先增设了“政企通”专席,24小时受理企业诉求,承办单位“1天内启动核查,5个工作日回复”;建立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保证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服务。当下,衡东县已培养出一批国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全国“绿色工厂”、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湖南东健药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企业入选衡阳市产业链“头雁”企业名单,5家产业链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实在在做到了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惠企业。
推动项目建设“快起来”,衡东县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1+8+N”项目建设协调指挥体系(1个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招商引资组、争资跑项组、原地倍增组、前期手续组、用地报批组、征地拆迁组、优化环境组8个组室,N个项目联系县级领导或工作专班),推行“五每”工作法(各项目责任单位和工作专班每日抓项目;联系项目县级领导每周调度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各专项工作组每旬组织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及时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综合协调办公室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由常务副县长牵头组织,重点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总指挥部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由书记、县长组织召开,研究解决重大项目决策性的重大问题),统一派出“项目管家”,为项目提供全程帮代办服务,助力一批长期以来推进迟缓的“蜗牛”项目蝶变新生、蓄势起飞。
推动项目投产“实起来”,衡东县推出“先建后验”模式。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项目在满足基本条件后,不必等所有审批流程走完即可先行开工建设,在项目建设同时办妥正式审批手续,项目竣工后,各职能部门联合进行一次性验收;变“审批文件”为“承诺文书”,将项目建设前置事项精简为环保预审、用地预审与选址和合规性3项预审,预审通过后发放“施工通知单”批复,企业自主依法依规开展设计和施工;变“企业跑腿”为“帮办代跑”,专门开设“先建后验”综合窗口,成立“先建后验”专职服务队,全程领办、代办和帮办各类审批事项。年产3000吨硅油和2000吨硅橡胶生产项目、聚味堂食品土菜博物馆等10多个项目,通过“先建后验”服务模式,平均每个项目压缩时间55天以上,办事环节缩减至1个,手续材料精简至11份,真正赢在了“起跑线”上。
铆劲:园区更好成长
衡东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7月,园区以建设“国家级绿色化工示范园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为依托,形成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为主导产业,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为特色产业,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医药制造为辅助产业的“一主一特三辅”产业生态圈。
园区是项目的聚集地、产业的孵化地。作为衡东县域经济主战场,衡东经开区锚定“五好”园区创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力赶超求突破,以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全力推动产业实现快速起跑。衡东县委、县政府树立狠抓项目的强烈意志和巨大决心,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鼓励各部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全县各级干部鼓足精气神,为产业项目建功,为高质量发展出力,想为、敢为、乐为,蔚然成风。
创建“五好”园区,衡东县在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好先手棋。其一是强化指挥机制。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工作,建立“五好”园区建设指挥机制,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总调度,相关县级领导牵头负责相关板块。其二是强化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五好”园区建设重大事项、解决相关问题。其三是强化协调对接机制。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联系,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在政策、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形成滚动接续良好局面。其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强化用地保障,由县自然资源局牵头负责,加快推进园区低效用地清理,用地指标优先支持园区扩展空间;强化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其五是强化督查机制。其六是强化考核机制。其七是强化“分管县领导+部门+经开区”责任捆绑机制,出台《衡东县2023年“五好”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考核奖励办法》,紧密结合园区发展规划和全省考核要求,将20项考核分解到10个“五好”园区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7个重点单位签订承诺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并执行专项奖励处罚。
与此同时,衡东县推出“六大行动”,通过聚焦“基层基础大夯实、低效用地大清理、营商环境大优化、招商引资大提升、产业项目大建设、安全环保大整改”六大行动,强基础、强效益、强服务、强品牌、强链条、强底线,持续激发园区发展动力。
近两年来,轻盐集团绿色低碳盐碱产业园、中经锂电、嘉铭精密制造等18个项目成功签约入园,合同引资104.7亿元;今年4月份,衡东县经开区通过了省级化工园区的认定。
联动:营商更优生态
“今年以来,我们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在政策环境、要素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政商环境、创新开放环境等领域协同发力,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衡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蒋崇华说。
2022年,衡东县营商环境考评进入湖南省先进行列,位居衡阳市第一;今年1~10月,衡东县招商引资综合排名位居衡阳市第一。这一切表明,构建营商“全生命周期”更优生态,衡东县又实现了新突破。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如阳光雨露般成为经营主体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氧”。营商生态越好,企业生命周期越长。在全要素大保障上,为打造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衡东县理顺优化组织架构,配备一名副县长兼任优化办主任,今年以来开展了“六大行动”,即人大大评议、政协大调研、纪委大督查、组织部大考察、县委巡察办大巡察、百企评百岗大测评,有如风卷巨浪,波及久远。
当然,除了政策,资金、土地、产业配套、人文、人才、物流、仓储等要素大保障同样很关键。衡东县将每月8日设立为“企业家接待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通过持续优化完善支持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的政策体系,全面拓展“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渠道等,推动人力资源实现高质保障;推动土地要素高效供给,加快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等,推动土地审批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深化政金企融资对接,开展“百家助万企”融资服务等活动;通过持续推进宜居宜业,推动城市品质、人文环境全面提升。
在便利度大提升上,衡东县聚焦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对标全国、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展系列突破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市场准入退出、获取经营场所、公共服务接入、跨境通关贸易、解决商业纠纷、办税缴费服务等方面便利度,提出一系列力度大、目标明、提效率、增便利的改革举措;政务服务大提速,开展“走流程、解难题、优服务”体验式办理活动,县领导带头下基层、跑工单、蹲点位;项目审批大提速,“三招一式”深受欢迎。
为厚植更优营商生态,今年以来,衡东县更加注重营商生态体系建设。除设立“接待日”,政企面对面,问诊把脉开良方外,还着力建好产业保障链,实施“保姆式”项目帮扶,促进服务升级,为企业纾困解难;创建工作新模式,配强执纪“尖刀班”,推动落实“记录仪”执法,健全监督敢曝光,重拳整治,强化考核,扬先策后;持续健全“好差评”“红黄牌”机制,不断清除营商生态“病害”。一系列深得民心的举措,大大坚定了企业投资衡东、深耕衡东的信心。
据衡东县发展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志波介绍,总投资20亿元的印章文化产业园项目,从招商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4个月,刷新了衡东县招商项目用时最短纪录。园区计划分三期建设,将配备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仓储中心、展示中心、物流中心、电商中心等核心功能,打造全国印章产业园标准,让印章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聚集效应。届时,通过产业集群的打造,产业园将为全县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以上,税收不少于1亿元。
攻坚:科创更有生机
为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衡东县推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强基“四大攻坚行动”。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研发费用5.38亿元。首批成功申报12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批预计有2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已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0家,超额完成考核任务;已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3.67亿元,完成合同件数455件,居衡阳市第一位。
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衡东县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及推广应用。已对14个农作物种质资源、1个水产种质资源进行采样送样,对衡东黑猪进行保种采种,建设四大家鱼种质资源场;主推再生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大豆玉米(高梁)套(间)种技术等15项;重点培育三樟黄贡椒示范基地,邀请省、市、县科技专家对三樟黄贡椒开展提纯复壮技术研究工作20余次,制定了黄贡椒高产栽培技术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了4~5期三樟黄贡椒栽培技术培训,共计培训黄贡椒规模种植户200人次。
在创新成果转化上,衡东县通过强化平台、人才、服务等要素保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主体,推动县内重点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已培养出一批像湘油泵、东健药业、纳金新材料等国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搭平台,深化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县内重点企业先后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13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合作伙伴;送政策,对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业务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已完成贷款申请备案3890万元,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500万元。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衡东县已培育湖南浦园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运营主体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培育潇湘要素大市场衡东工作站省级创新平台,培育衡阳众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众云众智孵化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在市级比赛中有2家企业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相应获得300万元的融资资金,在省厅比赛中,衡阳众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三等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在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同时,衡东县还十分注重创新人才强基,加大人才引进集聚力度。下发《关于开展2023年人才引进需求征集的通知》,拟定《衡东县“十四五”人才行动规划》等工作方案,开展全县专项人才库摸底工作,初步建立起衡东县专项人才库。
衡山之东,湘江之滨,美丽的衡东县,改革创新花满枝,经济运行势如虹,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在大地回响,经济社会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不断改善的民生福祉,让每一个衡东人的内心暖意融融、收获满满,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正在向他们招手。(本文配图由衡东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