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乐龄互助社”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江西省兴国县建成“乐龄互助社”252个,覆盖80%的农村老人,提供多元化、精细化爱老助老服务,确保老人难有所帮、急有所助、病有所救、孤有所陪

江西省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的老人一边唱着红色歌曲,一边做健身操。 本报记者 刘念 摄

□ 本报记者 刘念

□ 黄志勇 欧阳培源

初冬时节,晨光透过树叶洒落地面,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广场上,85岁的杨学藻老人精神矍铄,和邻居们拉着家常。在他身后,三三两两的老人,有的打牌下棋,有的锻炼身体。

两年前,杨学藻还只能和老伴儿整日待在家,出了家门就没地儿去。“这里原来是一块废墟之地,路窄还难走。”自从废墟上建起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成立起“乐龄互助社”,杨学藻开始喜欢走出家门,跟一些聊得来的老人谈天说地。“有长征红色文化长廊、老年人活动中心,中午还提供就餐服务,旁边就是村委会、卫生室,着实方便。”

近年来,兴国县不断增强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自主管理、互助服务”的思路,集中各类服务主体成立“乐龄互助社”,打造党建引领、专业照护、老龄互助、邻里互助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农村老年群体不同需求。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乐龄互助社”252个,覆盖了80%的农村老人。

“杨爷爷过来了,奶奶身体好些了么?赶紧坐一坐,茶泡好了,先喝着,饭一会儿就好。”在垓上村“乐龄互助社”活动大厅里,熊慧芳一手接过餐盒,一手搀扶着杨学丛老人小心坐下。

几步之遥的厨房里,熊慧芳的搭档刘昆凤“当当当”的切菜声不绝于耳。“今天吃粉蒸肉、芋头、香干炒肉、时蔬,还有一个鲜鸡汤。”刘昆凤一边熟练地备菜,一边给记者念起菜单。在她的身后,消毒柜、双开门冰箱、菜品留样柜以及锅碗瓢盆等厨房用具一应俱全。“一个主‘内’做饭,一个主‘外’招呼老人。”聊起两人的分工,刘昆凤如是说。

在村民钟甘秀的心目中,熊慧芳和刘昆凤就好似自己的女儿般贴心。“每周一、周四中午一到家就能吃上慧芳送来的中饭,很暖心!”原来,77岁的钟甘秀因身体原因,每周一、周四上午都需要赶往县医院做治疗,中午返回家后早已饥肠辘辘,好在“乐龄互助社”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让老人能够及时吃上暖心饭菜。

“排练一场有活力的广场舞”“邀请卫生院为大家健康体检”“可以做做手指操”……这几天,兴国县高兴镇老圩村“乐龄互助社”里热闹非凡,30多位老人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共同为近期要举办的一些活动出谋划策。“以前乡里乡亲难有机会聚一块,有了‘乐龄互助社’,老人们互敬互助,相比以前枯燥无味、孤零零的老年生活幸福太多了!”老圩村村民李良善开心地说,每天在互助社里感受欢声笑语,才能充分体会到老年的踏实与满足。

为确保“乐龄互助社”规范长效运营,兴国县通过“县级补助一点、乡村自筹一点、群众自付一点、爱心人士捐赠一点”多途径筹集资金,组建252支由群众性自治理事会、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老党员、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组成的助老队伍,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民代办、心理咨询、节日陪伴、精神慰藉、“微心愿”圆梦等志愿服务,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精细化的爱老助老服务,确保老人难有所帮、急有所助、病有所救、孤有所陪。

此外,今年以来,兴国县共投入228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辅助、精神慰藉及助餐、助浴、助洁、助洗、助行、助医等13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服务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18672人次,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兴国县将继续聚焦银发群体养老需求,围绕‘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着力增强互助养老动力、优化服务供给水平、提升互助服务质效,让老年人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和温暖。”兴国县委书记李贱贵说。

2023-11-22 江西省兴国县建成“乐龄互助社”252个,覆盖80%的农村老人,提供多元化、精细化爱老助老服务,确保老人难有所帮、急有所助、病有所救、孤有所陪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3079.htm 1 “乐龄互助社”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