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同宁
作为奔向经济强省的西部“领头羊”,近年来,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对于“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的镇域,四川现有2016个建制镇中仅有5个镇上榜赛迪发布的“2023镇域经济500强暨西部50强”,入围总数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4位。同时,四川上榜“2023镇域经济500强暨西部50强”的涪城区青义镇(全国336名、西部15名)、涪城区永兴镇(全国379名、西部16名)、东坡区修文镇(全国410名、西部20名)、荣县旭阳镇(西部46名)、江阳区黄舣镇(西部48名)均位于榜单的腰部和尾部,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相对不强。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在全国的优秀表现相比,四川镇域经济整体表现不仅与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东部发达省份相差甚远,也不如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中西部省份。
因此,镇域经济发展薄弱已是四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如何更好地激活经济发展“镇能量”,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是四川补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板和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对此,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提出了激发四川经济发展“镇”能量的三点建议,助力四川加快把区域经济发展短板变为“潜力板”,形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统筹联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在镇
近年来,四川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稳步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城区经济、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西部“领头羊”,为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有力支撑。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严重不匹配,四川镇域经济整体表现不佳,已成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从省域经济看,四川经济发展稳步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2000年以来,四川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个万亿元“大关”,2021年历史性迈上5万亿元大台阶;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排名也从2000年的第10位连续跃升至2015年的第6位,此后至今,稳居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
从县域经济看,四川7个县(市)成功上榜“2023赛迪百强县”,入围总数居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2023年四川共有西昌市、简阳市、江油市、宣汉县、彭州市、射洪市、金堂县等7个县(市)上榜“2023赛迪百强县”,百强县上榜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并全部实现进位提升,上榜总数位居西部第1位,与福建省并列全国第5位,仅位居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之后,成为近三年全国新增百强县最多的省份。
从镇域经济看,四川仅有5个镇上榜赛迪发布的“2023镇域经济500强暨西部50强”,入围总数位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4位。2023年四川2016个行政建制镇中,仅分别有3个镇、5个镇成功上榜赛迪发布的“2023镇域经济全国500强”和“2023镇域经济西部50强”,分别位列全国第15位、西部第4位,不仅远不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东部镇域经济发达省份,也不如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中西部省份。
四川镇域经济发展薄弱主要原因分析
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相比,四川镇域经济发展薄弱和上榜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省乡镇“多而不强”。目前四川有2016个建制镇,上榜“2023镇域经济500强”的镇仅有3个,“500强镇”占四川建制镇的比重仅约为0.15%。四川建制镇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超全国其他省份,但上榜“2023镇域经济500强”的建制镇数量却不仅远不如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发达省份,也不如河南省、陕西省等中西部省份,反映出四川建制镇“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局面尚未实现根本性扭转。
二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足。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等中心城市的“外溢效应”不明显,对周边镇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总体不强。
三是顶层设计存在不足。一方面,政策出台时间较晚。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不够完善。2021年印发的《四川省争创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支持奖励办法》《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培育工作方案》,主要对全国百强镇进行奖励扶持,但由于四川建制镇“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辖区内建制镇距离全国百强镇仍有较大差距,且从全国层面来看,全国建制镇数量分别约是县(市、旗)、市辖区数量的11.5倍、21.9倍。因此,该政策对镇一级针对性相对不强,且奖励对象覆盖面相对较少,不利于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川激发经济发展“镇”能量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全省一盘棋”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快构建以“百强镇”“百亿镇”为标兵,其他镇域为重要支撑的镇域经济发展体系。在具体培育过程中,分类精准施策,找准镇域经济发展的“核爆点”,强化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及各类要素保障,率先做大做强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等重点城镇,将具备条件的经济强镇尽快培育成县域经济副中心;特别是对于具有冲刺全国百强镇潜力的“金种子”选手,“一镇一策”,制定个性化方案,集中政策资源予以支持,尽快实现全国百强镇零的突破,打造标杆效应,加快形成“昂起‘龙头’,飞出‘雁阵’”的镇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镇加快“融圈入群”,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联动发展镇域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拓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镇域自身空间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有限,要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镇域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而在城市群经济时代背景下,毗邻城市群、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国500强镇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要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对周边镇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形成全省镇域经济发展“雁行阵列”的“种子”选手。要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联动发展镇域特色优势产业,强化“融圈入链”产业发展思维,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镇域经济特色化、专业化、协同化发展,增强镇域经济造血机能。
三是探索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与“阶梯式”激励机制,在全省上下营造“比学赶超、真抓实干、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活四川镇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加大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强化“一把手”责任担当,优化完善《四川省争创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支持奖励办法》,对全省范围内表现优秀的镇域,分类、分层、分级给予阶梯式、差异化奖励,在转移支付资金、新增用地指标、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差别性政策倾斜,进一步激活全省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培育打造一批“百强镇”“百亿镇”,在全国范围内擦亮四川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名片。
(作者系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