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海帝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积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探索建立特殊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着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进一步显现。
擦亮营商环境品牌
马鞍山市不断拓展为企服务渠道功能,创新建立“采石会客厅”品牌,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面对面服务企业活动,建立“一个产业、一个商协会、一个市领导、一个交办清单、一个产业链微信群”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政企互动交流。今年以来,累计举办“企业接待日”“企业家沙龙”“链商会”“融为益企畅聊会”等系列活动47场,协调解决问题342个。
马鞍山市通过持续深化“一网通办”等政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推动惠企政策“一站”汇聚,实现政策信息“一秒”推送,打造政策申报“一网”通办,构建市县审批“一体”协同,助力“免申即享”“一键”直达,实现了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企业在线申报产业政策可“一码畅行”,企业“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马鞍山市还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助力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十大新兴产业,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今年以来,聚焦节能环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等主题,组织召开“链商会”活动18场,邀请240名企业家、各行业代表参加,促成顺博铝合金、胜僖汽车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在“惠企通”“惠企超市”板块汇聚优质财税服务、法律服务、人才资源等11类服务机构名录,打造线上资源展示与服务对接。
创新特殊技能人才评价
马鞍山因钢设市,工业企业众多。一些生产加工企业反映,在关键岗位上具有精湛技艺和绝技绝活的特殊技能人才(俗称“黑手套”员工),因学历、资历等因素,难以取得高级技工以上技能证书,中级工已成“天花板”,极大影响了该类特殊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4月,马鞍山市人社部门在全省率先出台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办法,将评价权下放给具备资质的企业,政府角色由“主导”转为“服务”“监管”,做到“人才怎么样、企业说了算”,持续壮大人才队伍。
办法出台后,打破了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让一大批特殊技能人才获得晋升。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名特殊技能人才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
马鞍山市建立政策落实机制,出台推进技工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实施培育和引进高技能人才“骥马”工程,企业按规定组织特殊技能人才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分别给予每人2000元、3500元、5000元的企业培训补贴。
为解决高技能人才安居问题,马鞍山市对符合条件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1万元、4万元、10万元安家补贴;在本市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的,分别给予8万元、11万元、30万元购房补贴。为助力企业招引高技能人才,马鞍山市对在长三角地区建设“研发飞地”的企业,给予最高40万元补助,做到“研发在外、转化在马”。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马鞍山市以亩均效益评价为先导,自2018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并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该项改革实施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12.59万元提升至23.55万元,增长87.05%;亩均营业收入由281.16万元提升至419.49万元,增长49.2%。评价范围上,实现由规上工业企业向规上规下全覆盖;指标体系上,实现由单位资源要素指标向创新要素指标拓展;结果运用上,实现由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向全域联动改革推广深化。
今年,马鞍山市出台了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4.0版,创新增设亩均技改投资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单位能耗营业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四项二类主指标,采用达标计分方式,与税收、营业收入等传统经济指标有机互补。
马鞍山市通过协同打造全域联动改革体系,市级层面推动亩均、能耗、产能“三大论英雄”,县区层面推动“一载体一特色”;实施创新引领“亩均效益”行动,优选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树立先进典型;实施水、电、气、土地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供给,累计引导500余户低效益企业转型或退出;发布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白名单制度,首批评选603户白名单企业,创新“融为益企畅聊会”金融对接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提升亩均效益十二法”宣传推广力度,切实增强企业提升亩均产出水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