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助力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枢纽。地处祖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正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大力气发展“口岸经济”,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坚实“桥头堡”。
看,满洲里口岸,2.2万列中欧班列装载着我国各类优质商品,启程奔赴欧洲大陆。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边疆小城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是我国面向欧亚大陆的重要陆路窗口、连接东西的重要节点,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中欧贸易的重要通道,承担着全国近1/3的出入境中欧班列运量。
听,二连浩特口岸“驼铃声声”,跃动着互联互通、开放包容的和谐音符。
在这里,一列列“钢铁驼队”川流不息,每年有来自蒙古国的近10万只羔羊通关进入我国。2013年,首列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经该口岸出入境班列线路已由最初的2条增加至69条,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3万列,出口的货物也由早期的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产品,发展为今天的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产品。
不仅如此。在甘其毛都口岸,智能重卡和AGV无人驾驶车辆每年将约500万吨蒙古国煤炭通关运输回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增添了智慧“大脑”。
目之所及,欣欣向荣。拥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的内蒙古,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努力构建通往世界的桥梁,抢抓机遇、锐意创新,奋力书写对外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引领:扎实推进口岸建设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商务厅、口岸办、呼和浩特海关、满洲里海关、内蒙古边检总站以及发展改革、交通、外事、铁路等部门齐心协力、科学规划、力保通关,推出一系列扎实举措,优化口岸布局、丰富口岸功能,有力促进产业发展。
自治区口岸办作为牵头单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时破解发展“堵点”“难点”,扎实稳妥地推进口岸建设。
——提升运量,实施了“日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年总结”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和考核,总结提升;优化整车出口作业流程,动态调整出口结构,实现黑山头口岸整车出口,推动满洲里公路口岸“六进六出”改造;支持各口岸发挥特色业务优势,推进口岸应开尽开、运力能用尽用。
——科学规划、全面评估,引导各地区制定高标准的口岸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口岸和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资金;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成功获批国家智慧口岸建设试点。
——提高通关效率、简化通关手续,有效压缩通关时间,积极推广“单一窗口”和“两步申报”等便利措施;着手收费排查、严查违规收费,改善通关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合作,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共同商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货物通关等方面合作。
联动:共建多元“开放之窗”
呼和浩特海关作为重要联检单位之一,在提升监管水平、强化进出口管理等方面拿出了有效举措。
——打击走私活动,提升通关效率。截至2023年3月,关区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减少87.97%,压缩至17.88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目前只需12分钟。
——保障口岸功能不断提升。协调推动鄂尔多斯建设内蒙古首个入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
满洲里海关认真履行监管服务职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优化通关流程。今年以来,满洲里海关加快推动铁路口岸“即卸即装”和“铁路快通”模式进出境双向贯通,提升跨境通关便利化水平,助力中欧班列提速扩量增效。
——推进智慧口岸建设。联合口岸管理部门加快满洲里公路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运通道车辆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管理要素数字化、执法作业自动化,单车通行时间压缩20%。
——助力辖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5条细化措施,建立鲜活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机制,提升供港澳活牛口岸通关效能,高效保障果蔬出口“随时接单、随时查验、快速放行”。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总站坚持守卫国门、助推开放,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为导向,书写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篇章。
——建立边境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反恐和执法能力。2022年,该总站成功侦破16起妨害国(边)境管理的刑事犯罪案件,边境地区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高达98.4%。
——出台定制服务,优化通关环境。通过“一口岸一策”查验、智能化铁路货运列车查验以及公路口岸的“一站式”和诚信查验等通关模式,为诚信企业提供预约通关和诚信抽检便利条件。
结合各口岸实际,累计调整优化了35项服务管理流程,解决了进出口企业和出入境旅客的600余个急需问题。截至今年7月19日,内蒙古边检总站累计延长通关时间超过3000小时,确保62.89万辆货车顺利通行。
此外,在跨境电商领域,尤其是3C电子产品和服装服饰的商品出口普遍增加,超大件货物出口前景广阔。内蒙古边检总站还开辟了超大件整车出口的“绿色通道”,为2.94万辆商品车提供服务保障,创下历史新高。
助推:硬核举措再升级
日前,全区口岸工作现场会在二连浩特召开。会议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划落实口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以此为契机,一项项促进落实的有力举措应运而生。
——系统谋划布局各口岸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枢纽口岸。
——推动各类普通口岸和航空口岸的特色发展,最大程度提升口岸承载能力。
——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完善平台开放功能,提升园区运行质效。
——促进口岸与腹地城市紧密联动,打造“口岸+腹地”“口岸+园区”的联动发展格局。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提升口岸建设和运营水准。
发展:增长的数字会“说话”
今年以来,内蒙古口岸工作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大重点工作调度力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实落地,收获可喜成绩。
从进出境货运量上看,今年1~9月份全区货运量达到7736.8万吨,同比增长102.9%。其中,进境货运量为7084.4万吨,同比增长112.6%;出境货运量为652.4万吨,同比增长35.7%。甘其毛都、策克、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成为货运量增长的主力军;二连浩特公路口岸、满洲里公路口岸,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13.6%和192.4%。
中欧班列方面,全区进出境中欧班列达6134列,同比增长14.4%。其中,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3722列,同比增长4.9%;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2412列,同比增长22%。中欧班列过境和开行数量的持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已经成为内蒙古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前三季度,全区3个综保区的进出口值达到171.3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以满洲里综保区为最高,进出口额为100亿元,同比激增1204%。
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各口岸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坚定信念谋发展的决心和敢闯敢干、踔厉奋发的进取精神。
跨越:锚定更高质量发展
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经济发展,内蒙古口岸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活力。各相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五大任务”,谋划推动全区口岸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强枢纽”,自治区口岸办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支持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目前,已下拨二连浩特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95万元,满洲里、二连浩特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资金各1600万元。
“畅通道”,加强与俄蒙口岸的互联互通公路建设,12个公路口岸已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二连浩特通高速公路、海拉尔——满洲里高速公路预计将于今年内全面完工。
“聚产业”,乌兰察布市加快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建设以及满洲里市的国际陆港建设,致力于打造大宗商品战略储运基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落地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满洲里以进口战略物资储备为支点,带动提升在进口大宗商品仓储、加工、疏运等方面的效能,破解“酒肉穿肠过”瓶颈,吸引企业落地,促进口岸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建平台”,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推动口岸与腹地城市的产业互联互通。继续探索满洲里、扎赉诺尔与乌兰察布、二连浩特等地区新型管理模式,为各地量身定制发展方案,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倡导进口资源在口岸和腹地产业园区落地加工,形成“口岸+腹地”的联动发展模式。鼓励以市场化方式引进国内领先的园区运营企业,参与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口岸园区等平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产业、贸易、供应链深度合作。
“优环境”,在全区各个口岸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落实“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等便民利企举措,提升营商环境。各口岸全面加强进出口货物通关服务,实行“快审、快查、快验、快放”策略,优化进口大宗能源资源产品检验通关效率,精准帮扶企业稳订单、扩出口。及时响应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进出口企业负担。
内蒙古口岸是国际物流重要通道,也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具有强劲韧性、旺盛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面向未来,要顺应时代潮流,秉天时,把握内蒙古口岸经济多重发展机遇;得地利,利用好“北邻俄蒙”的区位优势;应人和,“一带一路”各国彼此往来源远流长。
(本版图文由内蒙古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