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绍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对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营里镇道口社区包靠帮扶的同时,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驻村工作队对社区9村开展田野调查,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积极探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聚焦“住”下功夫,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当前,群众的衣、食基本满足,最大的难点在于住。聚焦“住”下功夫,首要的是解决农村住房问题,应当把村庄规划纳入区域总体发展布局中,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也认真考虑群众承受能力,这其中把握城乡发展规律,把握稍纵即逝的契机,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尤为重要。从调研看,由于9村原来处于弥河行洪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遭遇台风暴雨灾害,村民搬迁意愿非常强烈,同时当地积极运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让绝大多数群众不花钱或少花钱,从而在1年半内顺利搬进社区,搬迁同意率、方案认可度、合理诉求有效化解率均为100%。在满足住房这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围绕让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公共服务,特别要注重更加精准、适度超前配置,把好质量、注重品质,真正实现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方面,当前道路、供水、供气、供暖等硬件有了质的提升,应把重点放到解决“缺位”“断链”“瓶颈”等突出问题上。公共服务方面,应在着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如适应空巢老人数量增多的现实,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水平;顺应农村到社区生活方式转变,遏制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
聚焦“富”下功夫,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农民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从调研看,随着村民入住社区,9村的公共电费、物业费、电梯费等支出大幅增加,再加上村民各种福利支出,亟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这就需要注重用改革的手段,利用土地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和政策,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组织形式向规模经营拓展,形态转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调研还发现,9村的青年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通过打工、经商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但仍有部分留守老人、妇女等没有收入或收入较低。为此,发展乡村产业可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发展代加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劳务服务、供应销售、维修维护、助老助残等产业组织,吸收闲散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同时还要看到,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有可为,应积极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强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创新营销模式和品牌打造,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着力在“土特产”上下功夫,发展休闲旅游、电子商务、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特别是用好信息技术,落实好“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聚焦“魂”下功夫,积极涵育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从实际情况看,基层大都高标准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也组织了一些活动,但质量和效果还有待提高,目前仍存在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虚功”、重硬件建设轻活动组织、对群众吸引力相对较低等问题。对此,我们应紧紧围绕“和”字,聚焦“人”的现代化,推动农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特别是紧贴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需要,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职业学院等平台,创新在线直播等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解读最新形势政策,普及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如寿光市农业农村局自办的“菜农热线”,20多年来一直提供种植技术服务。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整理好历史典故、民俗技艺等,同时做好农村特色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如道口社区就专门组织编撰了村志,建设了乡村记忆馆,成为社区网红打卡点。牢牢把握以文化人理念,以满足村民的合理需求为导向,建立奖评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培育用好农村文化带头人和文化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治”下功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关乎党的农村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核心,重点是针对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大、学历低、创富带动能力弱等特点,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强化完善激励机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探索联合党支部、党建联盟等农村党组织建设新模式;结合流动党员增多的现实,创新双重管理等方式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提供政策支持,让他们有更大作为和发展空间。其次,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好群众参与的“四议两公开”、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村组织运行机制,引导离退休干部、企业家等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探索物业“红管家”等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特别是注重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如道口社区建立了数字乡村共治共享智慧平台,村民可随手拍问题、在线提意见。最后,要强化乡村治理专业化,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基础平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载体、社会工作者专业支撑和社区志愿者协助作用,通过专业化服务让乡村成为村民的幸福家园。
(作者单位: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