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变革的方向,成为全球制造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和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
然而,受到资源、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作为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较为突出,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体系,降低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成本,成为当前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要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特征,掌握技术优势,具备较强的市场潜力,聚焦于专业化生产,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排头兵。
2022年,工信部出台的《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性支持。鉴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实践阶段,“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亟须夯实企业自身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资金能力,形成高效利用数字技术的企业优势。
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是畅通国内循环机制,增强国内产业链韧性的重要基础性力量,亟须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的集聚效应,构建企业间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畅通渠道,通过整合企业集群中的分散资源,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具体包括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环境、数字创新环境、数字政务环境和数字安全环境五个方面,主要涉及数字基础服务供给、数字市场生态系统优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保障、综合性数字平台建设以及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三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分享数字经济红利,通过资金撬动市场,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突破数字鸿沟与低端技术锁定。一方面,推动数字平台服务商探索制定能够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普遍性和差异化需求的工程化样本合同和操作规范,在明确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复制推广数字技术的服务供给模式;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效益突出、技术先进、企业反响好的共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推广力度,通过广泛的模式宣传和知识供给,使数字化转型成为更多中小企业的自觉行动。
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体系
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深入人心。部分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在实践中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一大批面向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强化问题导向,从需求、供给两侧发力,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强化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是提升政策支持效能。一方面,针对政策通达率不足的问题,抓好现有政策落地见效,把政策宣传的焦点对准企业家,依托行业商会、协会进行经常性培训;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差别较大、政策的行业适配性不够精细的问题,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在供需对接、人才培养、融资支持、交流合作等系列配套政策举措中加强政策供给,提升政策普惠性。
二是提升服务支撑质量。探索建立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平台的平台”,链接汇聚各类行业性、专业化、区域性的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汇总、分类评价、资源共享、促进提升等功能,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水平。
三是提升路径引导能力。在供给侧,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化软件“双培工程”,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特色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低代码服务平台,不断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化需求。
降低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成本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生产力要素,云计算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高企业了解云成本和进行业务权衡的能力,降低企业用云过程中的综合负担,是当前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关键所在。面对海量的数据类型和数据规模,如何便捷、高效、低成本地使用和管理云资源,成为广大中小制造企业的难点和痛点。
一是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降低中小企业“上云用数”的门槛成本。一方面,明确财政对中小企业分级分类的资金支持,列出分级清单,由政府在计划期限内对上云的“门槛费”按照企业等级给予相应补助;另一方面,依托各类投资基金,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其“上云用数赋智”和数字化转型。
二是以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供应链的链主企业为引领,带动全链条、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协同“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云”上产业链和虚拟产业园,在设计研发、物资供应、生产制造、库存物流、市场营销等场景实现“一站式”数智化服务供给,以数据共享、协同创造、集采集销、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构建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融通发展、利益共享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吸引中小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并真正获得“上云用数”的红利和价值。
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人才的集聚培养和高效供给,打破中小企业“上云用数”的人才瓶颈。一方面,在引导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创新学科建设,开设数字化转型相关专业的同时,鼓励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在学校设立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培训中心和研发中心,共同建设数字化转型实验、试验和实训场景,大力实施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设立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人才专项,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在职培训力度。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博士、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