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聚焦数字经济超常规高质量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发展,一体融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改革纵深发展,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在宁波的部署落地。宁波市通过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业务持续精准发力,推进场景应用建设迭代,高标准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性和全省示范性的标志性成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创新升级健全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体系
宁波市积极发展新型数字金融服务,“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浙里甬e保”等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不断完善,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多创新、便利和安全性,推动了金融服务的升级和转型。
强化协同共享。“甬金通”与省级综合平台、市人民银行普惠平台和区县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连接互通,集成800余个平台的金融产品和64家银行,有效整合各种金融服务要素和服务力量。“甬金通”还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在线管理平台”系统相连,共享项目要素信息和金融要素信息,实现了资金配置和项目进度的同步推进。
支撑制度优化。“甬金通”建成集“金融服务、风险防控、决策治理、区域金改”功能于一体的数智金融应用场景,服务于全数智金融服务体系重大改革,完善金融工作流转和反馈体制机制,并推动风险处置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和常态化。“甬证通”“金凤凰”“甬易贷”等子应用场景已形成系列制度文件,为金融政策的落地提供保障。
提升普惠服务。“甬金通”致力提高对社会大众惠及面和覆盖率,面向社会陆续推出“我要贷”“我要办”“我要保”等系列应用程序,注册用户超4万人,累计访问量超7万人次。“浙里甬e保”先后推动14个普惠保险上线实施,服务群众超3600万人,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满意度,还推动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改革引领打造国际数字贸易示范集群
宁波市高度重视数字赋能新贸易,提出要大力发展全球数字贸易,打造数字贸易特色集群,有力支撑全省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建设。2022年,宁波市打造国际贸易领域数字化改革多跨场景应用“甬e通”国际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融合口岸监管、贸易服务、通关物流三大服务领域,形成可持续迭代升级的生态服务体系。
以数据链支撑“一站式”服务。“甬e通”以生产端、贸易端、物流端“三端贯通”和“船、箱、车、货、贸、企”六大基本单元数据联动为目标,形成国际贸易全流程数据链,为企业提供经营决策和国际贸易一站式作业服务。聚焦“国际贸易一件事”,按照畅通、便利、高效、降本的工作要求,通过再造业务流程、重塑监管制度、加强多跨协同,实现办事平台集约化、外贸数据标准化、信息获取便利化、贸易分析精准化、政策评估动态化、口岸营商环境建设协同化的“六化”目标,满足企业“一网通办”“一屏统览”“一单到底”的服务需求。
促进企业通关便利化。“甬e通”企业报关一件事场景中,报关企业覆盖率100%,服务货主企业超过15万家,实现报关单放行量超600万单,出口无纸放行率达100%,查验流转7万余单,实现进出口企业服务100%覆盖。企业申报及时率由94%提升到99.5%,数据准确率从76%提升到99%,录单时间压缩到1分钟每票。“甬e通”通过提供便利化服务,极大便利企业通关过程,提升企业通关效率。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甬e通”平台搭建闭环式溯源数据集聚平台,实现进口重点商品溯源数据交换、集成与共享,实现进口商品口岸监管全覆盖。截至2022年11月,累计接入进口重点商品溯源码2103.34万条,涵盖3.3万批次商品,实现溯源码扫码量168.4万次,累计收到消费者意见反馈2.42万条,有力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跨境进口快速增长。
辅助政府精准决策。“甬e通”充分利用口岸领域多年积累的业务数据,构建国际贸易分析指标,数据及时性从延后1个月提升到前一日甚至当天,极大程度增加数据分析实时性。通过全景展示、动态监控、分析评估、预警预测,全方位掌握口岸运行动态,辅助政府决策,从而推动政府整体智治能力提升。
综合聚力优化智能制造全产业生态
宁波市充分发挥数字化“整合器、加速器、放大器”作用,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业务场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融合企业侧和政府侧,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综合集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等全产业生态,聚力打造最佳应用,推动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和产业发展高效协同。
建设“新材云创”新材料科创大脑。宁波市以“科创大脑+未来实验室+科创型企业”为突破口,把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和数字化改革结合起来,助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三链融通。“新材云创”应用注册用户突破1300余家,已汇聚国家、省、市相关机构科技创新数据1500多万条,为多家新材料企业提供数字产线规划服务,可将产线部署落地时间缩短50%,降低成本50%,提升产品良品率10%,形成从“一地创新”到“全省共享”的模式。
提升产业大脑核心能力。宁波市加快推进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建立形成链主企业主导型、数字化服务商支撑型的建设模式。5个揭榜工业大脑累计上线场景应用90余个,服务企业超7500家。挖掘产业大脑能力组件,为全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提供组件160余个。以用促建,推进产业数据仓建设,截至2022年底共采集30余个市级部门、7400余个数据项,迭代优化企业、政策、项目等多维度主题表,形成亩均评价、政策跑道等20余个特色专题库,持续夯实数字经济系统数据底座。
强化未来工厂标杆效应。宁波市培育形成以“未来工厂”为标杆、以“5G+工业互联网”试点为引领、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智能制造群体,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镇海炼化、康赛妮等11个未来工厂和场景列入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浙江蓝卓supOS连续两年成为入选工信部新增“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唯一工业操作系统,基于supOS工业操作系统形成了多元化、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矩阵。
发挥特色打造“数字渔场”促进共同富裕
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县,宁波市象山县针对黄避岙乡高泥村黄鱼养殖特色产业,从“政府、养殖户、市场”三侧需求出发,全面建设全域智治、产业兴旺的北纬30度黄鱼智富场景,有效解决人力支撑不足、渔业品牌赋值较低、闲置资产盘活难、创收渠道单一等问题,形成了科技引领、数字赋能的智富模式。
聚焦“科技助农+数字问诊”,构建全新型养殖模式。高泥村投入资金242万元,改传统“木板+泡沫”网箱为新型“塑胶+碳纤维”网箱,增强防腐抗风能力。针对黄鱼夜间喂养特殊习性,探索半自动定时喂料模式,总结科学喂养经验。借助专家智脑,推出黄鱼病害云上问诊平台,帮助养殖户自动生成图文报告和治害方案。通过优化黄鱼养殖模式和技术,网箱亩产效益提高20%以上,鱼苗存活率提高30%左右,病害处置效率提升80%以上。
着眼“品牌输出+数字销售”,提升全链条经济效益。高泥村在原有“合作社+农户”模式基础上,组建海韵黄鱼合作社,搭建直播卖货平台,并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利用视频监控、物联感知技术,建设年加工能力60万尾的“阳光工厂”,借助线上平台拓宽大宗采购下单渠道。通过溯源赋能、电商增收、抱团经营,切实推进养殖户增收获益,目前高泥村黄鱼售价普遍高于市场3~5元/斤,实现亩均增收超万元、年产值超1800万元,推动村集体增收约200万元。
突出“市场运作+数字体验”,拓展全融合产业业态。高泥村通过探索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模式,促进“农渔旅”产业融合。立足黄鱼育苗源产地优势,建立象山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通过电子围栏技术规划黄鱼海上放流区,开展“育苗归海”体验活动。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海钓、捕捞、水上民宿等旅游项目,打造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渔业文化体验区、生态渔场游憩区。
借力“遥感视频+数字孪生”,形成全覆盖监管措施。高泥村建立海陆空一体化全覆盖监管体系,借助卫星遥感,严控养殖网箱面积。环绕网箱建立“水下监控+数字孪生”的“水睛”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海水指标、饲料沉积和网箱破漏情况,防止投料过度造成富营养化。依托人脸识别、行为感知设备,搭建海上养殖作业、港岸游客安全、企业加工生产等安全模型。
[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