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谋划新征程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蓝图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唐芳林、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济德等介绍《方案》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唐芳林表示,《方案》的出台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出台的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第一个文件,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对于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用改革破解四大难题

我国有集体林地25.68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60%,涉及1亿多农户。集体林是提升碳汇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4个难题,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改。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改就此在全国推开。

“20多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接续推进,成果持续巩固深化。”唐芳林表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有序、纵深推进。各地围绕“林改四问”,积极探索、创新作答,努力交出合格答卷,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围绕回答“山要怎么分”,开展集体林地确权颁证。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初步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这9个字被福建省永安市上坪村的村民刻在山林间的一块大青石上,堪称是“民心碑”。

围绕回答“树要怎么砍”,推进森林分类经营和可持续经营。林改改出了满目青山,集体林森林蓄积比林改前增加了近39亿立方米,增幅近85%,有林地面积增加了近4亿亩。

围绕回答“钱从哪里来”,创新林权融资机制,推动集体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建立了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300多亿元,成为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围绕回答“单家独户怎么办”,推动林权流转和林业规模经营。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部分集体林业大县农民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林业。

唐芳林说,事实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契合了时代发展,顺应了林农期盼,奠定了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基础。

打开集体林改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集体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徐济德表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展现新作为,需要承担的重任有以下几个方面: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国集体林面积大、分布广,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通过改革促进集体林提质增效,进一步绿化国土、美化环境。

推动山区林区共同富裕。山区林区乡村振兴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要通过林改盘活集体林资源,使森林资源成为林农的“钱库”,不让山区林区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

践行大食物观。集体林是木本油料、林果、林菌等可食林产品的主产区,是储量丰富的“粮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集体林是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碳库”。林木蓄积量每增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集体林中的中幼林多,蓄积量增长空间大,可以发挥更大的碳汇潜力。此外,木材、竹材固碳储碳的能力非常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保障木材安全。目前,80%以上的国内木材来自集体林。持续增长的集体林资源,是我国应对国际木材市场波动、维持国内木材供给安全的底气所在。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方案》运用新理念,明确新目标,提出新举措,打开集体林改新局面。在总体思路上,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在目标设定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突出“四个持续”,即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政策设计上,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从产权制度、资源管理、经营模式、投入机制、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协同发力,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创新举措。

《方案》明确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森林经营、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积极支持产业发展、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8项主要任务,以及组织领导、试点探索、队伍建设、监督考核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基层积极探索。《方案》支持福建、江西、重庆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精耕细作一批改革“试验田”,为面上改革探路子、做示范、立标杆。

探索碳票制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森林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集体林面积大,增绿提质潜力大,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载体。

2021年5月,全国首批三明林业碳票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举行首发仪式,常口村领到编号“0000001”的碳票,被誉为“中国碳票第一村”。2022年,常口村村民收到了村集体首次碳票交易所得,每人分红150元,实现了“碳票”变“钞票”。

“我们把林木生长增量换算成碳减排量,制发林业碳票,通过市场交易,拓展森林生态补偿渠道。”福建省三明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兴忠介绍,三明市创新了林业碳票制度,解决“两山”转化路径不宽问题。目前,通过碳票带动碳汇交易近3000万元。

林业碳汇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发展林业碳汇,是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举措。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介绍,《方案》围绕发展林业碳汇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一是抓计量监测,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科学精准掌握林业碳汇储量和变化情况。二是抓市场交易,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促进林业碳汇价值变现。三是抓制度建设,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筑牢林业碳汇发展的制度基础,使林业碳汇发展制度化、科学化。通过创新发展林业碳汇,既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又为山区林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2023-10-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1935.htm 1 谋划新征程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蓝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