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宁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团结还是分裂,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如何抉择,关乎人类整体利益,也考验着各国的智慧。10年前,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9月26日,国新办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
“过去十年的成功实践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把握历史规律、推动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会上,王毅表示,我国愿同各方一道,和衷共济、携手同行,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
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
十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擘画、亲自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行动,从萌发到壮大,在风云变幻中坚守人间正道,在危机挑战中勇毅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实践成果,也展现出引领时代的思想伟力。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日臻完善、外交实践硕果累累、国际共识日益扩大。”王毅谈道,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性危机,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也没有谁能包打天下,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才能跳出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退、秩序与混乱的历史周期。
王毅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生态建设呵护地球家园,为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了崭新范式,也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和平发展,致力合作共赢的应有之义。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载入中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将把自身发展寓于各国共同发展之中,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更强动力,作出更大贡献。
王毅介绍,白皮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的重要文献,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举措。
据悉,白皮书共约2.2万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解答时代之问,描绘未来愿景;扎根深厚历史文化土壤;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光明不会自动到来未来需要携手开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又一次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关键当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我们必须答对的考卷。
“光明不会自动到来,未来需要携手开创。”王毅强调,我们要为持久和平凝聚更大合力。关键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要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使世界多极化进程更加平等、更加有序。要反对搞阵营对抗和排他性小圈子,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王毅还提到,要为普遍安全创造有利环境。关键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反对肆意扩大军事同盟、挤压别国的安全空间。要更好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对话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
要为共同发展注入更强信心。关键是引导维护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抵制保护主义、单边制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要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的核心,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国际分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下个月,中方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愿以此为契机与各方共谋发展大计,共谱合作乐章。”
要为文明互鉴提供不竭动力。关键是坚持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价值观不应当成为政治工具,更不能变成对抗武器。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反对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二元对立,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夯实各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要为生态保护采取更多行动。关键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要坚持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携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思想上一以贯之实践上一脉相承
“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时代潮流,那么面向周边国家的亲诚惠容理念、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义利观等就都是汇成这一时代潮流的组成部分。”王毅说,习近平主席迄今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倡议,思想上一以贯之,实践上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成为世界市场,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国际社会成为“地球村”。同时,很多人都会询问:这个世界究竟是某个国家的实力地位说了算,还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说了算?国际秩序是由个别国家来定义,还是各个国家共同来治理?现代化是少数国家的特权,还是所有国家正当的权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解答这些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要明确各国无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应当承担应尽的责任,都享有公平的权利。人类社会应当是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懈追求的总目标。这一重大理念体现在中国外交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共建“一带一路”,这些都反映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一起为人类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象征光明和未来旗帜的引领下,中国的朋友和伙伴将会越来越多,中国能为世界作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王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