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重庆、山西、山东三所淬炼商学院开展“新商科”教育助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

□ 张平

中小企业是市场活力的直接来源。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模糊的战略、非系统的管理体系、不成熟的领导团队和不稳定的产品服务等问题,使其参与市场竞争存在较大的风险,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专注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庆、山西、山东三所淬炼商学院,正在为我们找答案。

中小企业亟需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中小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是常态。根据笔者课题组2020~2023年在重庆、成都、江苏、福建等地进行的走访调研显示,在近50家中小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创始人或实际负责人认为其企业有优秀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高达85%的企业要么欠缺、要么能力一般或不足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外部供给不足或供给不匹配,企业创始人找不到适合中小企业阶段发展所需素质结构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通过对受访企业进行分析整理,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共通的核心差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商业经营思维、市场创新意识和团队领导能力。

首先,一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大型企业中主要是跟随者,而在中小企业更多是创业伙伴。大型企业通常都有较为明确的战略定位,并配置了较为完善的战略宣导和培训体系。而中小企业战略定位不成熟,发展方向更多的是创始人的个人眼光和意志的体现,这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具备非常强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以及深度理解消化能力。这对经营管理人才的企业家精神和同理心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中小企业必须抓取关键任务(产品、服务、团队等)并取得关键成果,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因为以良好的市场表现来保证生存和发展,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命题。这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挑战——他们必须具备比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强的市场导向、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必须成为业务开拓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整合者、市场业务导向的多面手。比如,中小企业很少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是多部门职能“一肩挑”,因此必须灵活应对市场挑战和职业更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构建有效的价值呈现、传播和交易模式,以达成良好的市场业绩和工作表现。

最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领导力是必备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课题组研究结果,领导力共有五个要素,即感召力、洞察力、决策力、控制力、影响力。从这些要素来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领导力要求更高。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因为企业品牌、制度、管理层职业化等优势,经营管理人才更多的是团队的规范者,而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职业化优势,其经营管理者更多的是团队的影响者,必须发挥更多的个人魅力,并探索有效的、接地气的领导技能和管理工具,带领团队迎接挑战、创造业绩。

传统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存在短板

商学院的持续创新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培养出的职业经理人,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实操能力(尤其是MBA、EMBA等在职教育),都对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尽管商学院数量庞大,中国约有1000余所商学院或经管学院,每年向社会输出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然缺乏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商学院的价值导向与中小企业不匹配。从办学理念和定位来看,传统商学院的人才培养通常都是以职能为导向,重点培养专业管理技术人才,而非综合的经营管理人才。例如,商学院开设了大量的专业,其分别对应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各工作职能部门。这样的设置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大工业时代高度分工的大企业占据主流,机械化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大量存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是“螺丝钉”式的,商学院开设相关的职能专业其实更有利于培养专业素养,也更有利于就业。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变化加剧和社会新需求大量出现,中小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分工协作日趋灵活。比如,事业部制、矩阵式组织、网状组织及虚拟组织等持续变革,这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办学理论和定位的不匹配,导致商学院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就业心态和综合素质均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是商学院的教育模式与中小企业不匹配。从教学体系来看,传统商科教育基本上忽略了学生应对中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商业经营思维、市场创新意识、领导力和行动力等“仁智勇”综合素质培养。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高,是典型的“多面手”,这就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安排必须具有多元性。而商学院的教材更多的是以传统体例编排为主,几乎都存在着重理论体系轻应用导向的问题。此外,商学院的学校模拟实训和社会实践更多的是大型企业导向,中小企业场景感和体验感不足。

探索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商学院的“新商科”教育理念和探索呼之欲出。“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

2019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召开,主要就“新商科”的概念、内涵和实践途径进行了探讨,并对商科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等进行了广泛讨论。随后,各类“新商科”论坛悄然兴起,激发和碰撞出大量新观点。

然而,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剧变,商学院教育的春天并未来临,其推进的“新商科”教育没有本质突破,更多只是传统商科的延续和改进,依然没有跳出“专业职能技术”思维。

那么,新商科,应该“新”在哪里?国内的本科教育集团——新商科大学集团,正试图找到答案。

新商科大学集团定位于“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型产业商学院”,三所本科高校——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綦江校区)、晋中信息学院、泰山科技学院专注“信息产业商学院”办学定位,以国内独一无二的“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特色教育”即“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教育”模式,培养“数字经济时代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经过3年的持续探索和实践,三校四区以淬炼商学院为平台,其打造的“新商科=商科+信息产业+完满通识艺术+实战项目+大师课(Learningbydoing)”的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和代表性,覆盖所有专业8万名大学生。其内涵可以从新市场、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人才五个维度来探讨和理解。

关注新市场。“互联网+商业”的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改造着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等经济社会各环节,并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信息时代的企业变革加速,组织更趋灵活,对商业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学校的商科教育体系必须回应变化、转型升级,由传统的单一职能型商科教育转向交叉复合型新商科教育。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现实,淬炼商学院所有的商科专业和课程正在向互联网方向转化。比如,财务向大数据、云计算转型,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广告正在往网络上的图像、视频沟通方式倾斜。

形成新理念。信息时代行业细分和新市场、新企业涌现加快,要求商科教育从关注传统的内部职能岗位,扩展到关注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技术的进步和企业对于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求商科教育从关注知识和技能教育,转变为更关注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这就使得学校的通识教育和完满体系成为必要。

鉴于此,为应对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淬炼商学院确立了为信息产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内外兼具的有商业经营思维、市场创新意识、团队领导能力、管理知识和工具(也包括信息产业知识和工具)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擅长内外兼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理念)而非传统的“专业职能管理人才”的人才教育理念。

构建新模式。为应对行业、企业、职业等变化和需求的挑战,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更接地气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做到做中学、做中悟、做中成长,则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尝试。

淬炼商学院的“新商科”教育是“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教育”的商科。教学内容上,以人才培养目标“数字经济时代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为指引,以系统观点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造,课程内容适应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现实发展,有利于学生习得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课程设计上,逐步尝试不按学科划分,而是基于现实问题设计模块课程、研讨课程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完满教育活动(包括专门的领导力淬炼营)、书院制平台、企业实战项目中实践、淬炼,然后再根据自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去主动抽取理论学习、研讨和感悟。

采用新技术。“新商科”教育更强调信息时代的“新技术”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的融合发展。随着5G技术和“云大物移”等多种技术的突破,AI、在线教育等方面的创新风起云涌,淬炼商学院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式的新途径,将“互联网+”相关的技术融入“新商科”教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新人才。“新商科”应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经营管理人才,而非传统的单一职能管理专才。淬炼商学院的新商科模式,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建立对人类文明的框架性认识(正确的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完满教育和书院制锻造人格、品行、沟通、表达等社会能力,对信息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有透彻的了解,会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商科课程工具包来分析商业问题,从经营管理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新商科大学集团商科教育主任助理、副教授,重庆移通学院校长助理兼淬炼商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重庆企业策划协会理事)

2023-09-25 ——重庆、山西、山东三所淬炼商学院开展“新商科”教育助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1764.htm 1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