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铺就“红色之城”多彩振兴路

在南昌县黄马乡罗渡村,一座座青瓦白墙、朴素典雅的民宿错落有致。 本报记者 焦红霞 摄

□ 本报记者 焦红霞

石埠镇西岗村“芦笋产业”,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的“四治”机制,太平镇楠坪古村、黄马乡罗渡村的乡村民宿……日前,在“绿摄南昌和美乡村”中央主流媒体采访南昌行活动中,这些乡村的崭新风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断拓展脱贫群众增收渠道、提升乡村振兴活力,助推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南昌样板’”,这是南昌市乡村振兴局2023年的工作目标,而今这一目标在江西南昌这座红色之城正不断被践行并实现着。

小芦笋大产业

位于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的梦飞田园芦笋种植基地内,绿意盎然:一株株芦笋的母茎自由地向上生长,像极了人们常见的文竹;在茎的底部,小小的芦笋跃跃欲试地破土而出,村民姜木香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收新鲜的芦笋。

梦飞田园,希冀着基地负责人李建建设家乡的梦想。彼时,久别故土的他回乡探亲,看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芦笋产业的广阔前景,于是振兴家乡、致富乡亲的梦想种子在心中逐渐发芽。李建向记者表示,“在西岗村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多次摸索种植技术,利用自己完善的管理制度,盘活更多闲置土地,全力打造芦笋产业集群。”于是2020年,南昌梦飞田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位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梦山脚下,应时而生。

据李建介绍,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思路,计划新种植芦笋3000余亩,目前已建成1500余亩核心示范片。

一旁的石埠镇镇长魏靓接着李建的话茬儿:“芦笋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药食同源)都非常高,如果管控好,1年种下去就可收获15年,而且在棚内种植又可以全年采收。目前,已建成的核心示范片年产值高达1500万元以上,每年给当地村集体创收4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民200人就业,每天收入120~180元,全年人均收入增长2万多元。我们现在是以芦笋产业为核心,打造村民半小时‘工作圈’和‘生活圈’,把芦笋产业周边的10个自然村全部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产村融合。”

在该公司分拣棚内,一群年轻人正在分拣采摘上来的芦笋,分拣、切割、捆扎、入库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于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熊家伟向记者直抒胸臆:“我是自主回乡创业的,既然选择了创业,就要坚持,我们有信心将芦笋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了解到,目前,石埠镇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芦笋深加工,加大芦笋茶、芦笋粉、芦笋面、芦笋酒、芦笋果糕等下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其优质芦笋产品已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同时,围绕芦笋大力发展会议聚餐、采摘体验、亲子娱乐、户外拓展等旅游项目,不断实现芦笋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小芦笋孕育大希望,石埠镇正全力把芦笋产业打造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让老年人在乡村快乐生活、让年轻人回乡就业、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本真、让都市人实现美好田园梦”的美好乡村生活圈的愿景。

古村新韵

杨淞故里,水韵白沙,香樟古树见证着乡村的变化。

曾几何时,三面环水、犹如浮岛般的白沙,由于人多地少,危旧房屋多、矛盾纠纷多、水患灾害多,这些烦心事也同样“浮”在村民的心上。

自2021年底,安义县长均乡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创造性运用“四治”工作法,立足“一村一景、一村一策”,实施了白沙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乡风文明、产业布局等方面狠下功夫,致力将白沙村建设成特色产业强村、历史文化民村、文明乡风新村。

行走在白沙,一步一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远处的小桥流水与近处白墙灰瓦的赣式建筑相映成趣,那突然跃入你眼帘的一湖莲花和房前屋后整齐的湘妃竹,让你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图画中流连忘返……

在白沙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庆的带领下,从洪源书院到清风茶舍,又从“三风超市”到了“退一步”解忧室,记者一行充分感受着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带给人们的美好变化。

新风浸人心,芳菲润白沙。杨庆向记者诠释着他的“四治”工作法:“通过‘治风’,让‘歪风’变‘新风’,村两委风气焕然一新,强有力的基层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政治保证;通过‘治水’,让‘水患’变‘水景’,对整个水系进行了驳岸处理,清淤治理,护栏安装以及水生植物种植;通过‘治乱’,让‘乱象’变‘新气象’,拆掉了120多间6000多平方米的危旧房和猪牛栏厕所,统一规整了15亩的菜园地(按户分配),每家每户改水改厕,打造鸡笼鸭舍,实现鸡鸭圈养;通过‘治穷’,让‘贫穷’变‘富裕’,把白沙建成一个干净、整洁、舒适、有序、富裕的现代新农村。”

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记者了解到,目前,安义县长均乡已经规划落实的产业有三大板块:一是旅游板块;二是特色餐饮;三是休闲采摘。长均乡主动和南昌菜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把书画墨山和水韵白沙一起纳入南昌菜园农旅规划,成为南昌菜园休闲、旅游、研学的景区景点。

杨庆向记者表示,三大块产业至少保证白沙以后每年有3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记住乡愁

白虎岭山下,山环水绕,这是南昌县黄马乡罗渡村;梅岭脚下,兰溪谷边,这里是湾里管理局太平镇楠坪古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两村因地制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抓手,并始终将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漫步罗渡村,在家风路、社风苑、民风廊徜徉,白墙青砖黛瓦、小桥波光流水,一步一景间,“福禄寿”三苑就在身旁;行走在楠坪民宿村,只见青山绿水间,一座座青瓦白墙、朴素典雅的民宿错落有致,潺潺流水与茂密的树林相映成趣,让人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在推进村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将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按照景区标准对村庄进行功能布局和整体打造,将过去房屋破旧、污水横流的泥巴村建设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南昌县黄马乡罗渡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子剑向记者表示。

为推动农旅融合,罗渡村先后培育了荷花基地和苗圃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在解决本村闲散劳动力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观光打卡的场所。

而楠坪民宿则利用现代技术对整村原有房屋进行修复改造。“这里原来是几近荒芜的‘空心村’。2021年,江西君梦文旅有限公司与太平镇合作,通过政府投资和多方招商,总投资5000万元,将这个荒凉的村落改造成了集餐饮、住宿、酒吧、传统文化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民宿村。”太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楠坪民宿村目前可提供民宿客房38间、床位70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分红收入约20万元,解决就业50余人。

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打造美丽宜居乡镇、村庄、庭院,特色种植、餐饮休闲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江西南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正奋力前行。

2023-09-2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1686.htm 1 铺就“红色之城”多彩振兴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