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9月20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集中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释放多重信息。
更好发挥民营经济发展局职能作用
今年以来,国家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可谓动作连连——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即“民营经济31条”);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宣布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
丛亮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31条”的具体措施。
——建立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丛亮指出,机制建立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民营企业家,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负责人及相关司局多次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在沟通交流中,企业提出了很多针对性诉求和建设性建议。“对于这些诉求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建立台账、逐项研究、定期调度等方式,点面结合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出台务实举措。”
——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自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提出17项具体措施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狠抓政策落实落细,取得阶段性进展。比如,加紧加快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建立并正式上线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组织各地梳理重大项目、产业项目、特许经营项目等3张项目清单,已向民间资本推介4800余个项目、总投资约5.27万亿元。再如,切实畅通民间投资问题反映渠道。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民间投资问题反映专栏”,已收到一些民营企业反馈的问题线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建立健全问题‘收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对于企业反映集中的项目前期手续等共性问题,推动有关方面抓紧做好制度政策‘立改废释’工作。”丛亮说。
——更好发挥民营经济发展局职能作用。“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新成立的司局,将在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加强服务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各项举措早落地、早见效。”丛亮介绍,其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实化细化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针对近期民营企业提出的建议诉求,统筹各部门合力,尽快形成可落地、能见效的政策举措,督促重点任务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强化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监测分析。建立民营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形成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样本库,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早研究、早预警。三是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建立民营经济问题及政策建议的收集、转办、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回应民营企业关切,积极协调推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更扎实、更有效的作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向好
工业是宏观经济的“压舱石”,是稳增长的“主战场”。陶青表示,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企业效益逐步改善。
陶青特别指出,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力,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向好。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8月,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2%,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分别增长15.7%和13%。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双增;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84.3万辆和84.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和27%。新材料新产品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3.3%、84.6%和79.9%。
其次,一批标志性装备取得突破。如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单机容量均超百万千瓦,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超百万伏特,电力装备已经迈入“四个百万”时代。
再次,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产品竞争力提升,为外贸出口注入新动力。如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1~8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68.8%和53.9%,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切实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对于社会普遍关注基层财政运营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的情况,李先忠表示,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财政运行呈现紧平衡状态。对此,中央财政高度重视,多措并举,上下联动,支持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万亿元,剔除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截至8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5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都已经下达完毕。
二是充分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今年,中央财政将约4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纳入直达机制管理。1~8月份,已经下达直达资金3.83万亿元,除部分据实结算项目外已经全部下达,占2023年年直达资金总规模的95.1%。“今年财政直达资金下达速度更快、资金投向更准、资金保障更足、使用监管更严,有力保障了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的落实。”
三是加强全国财政运行监测。依托运行管理一体化系统,财政部建立了全国财政运行监测中心,对各地区财政运行状况实行“T+1”穿透式监测,涵盖预算调整、财政收支、转移支付、库款余额等40余项监测指标,实现财政资金从预算安排的源头到使用末端全流程动态监测,对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应对超预期挑战仍有充足政策空间
8月经济金融数据普遍好于预期。邹澜介绍了近期货币政策有关情况,并表示,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邹澜具体介绍说,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和货币信贷处于合理水平。继3月降准后,9月14日再次宣布降准0.25个百分点,同时维持中期借贷便利超额续作,引导金融机构稳固信贷投放,9月中旬公开市场操作及时提供跨季资金,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结构上,精准滴灌强化重点领域支持。适时对多项结构性工具延期或展期,加大对普惠、科创、绿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大金融支持民企发展力度,满足民企多元化融资需求。房地产金融政策适时调整优化,在配合做好“认房不认贷”的基础上,推动降低首付比。
价格上,以我为主做好内外均衡。6月、8月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分别合计下降20个、25个基点,带动贷款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降低二套房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利率,指导金融机构合理调降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促进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
邹澜还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和未来走势作出回应——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但实际上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货币能更全面地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7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是稳中有升的。”
邹澜强调,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稳向好,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同时,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外汇局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