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政策体系 突出工作重点

兖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泗河新姿。(兖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 王 攀 刘 磊

□ 本报记者 尹明波

山东济宁兖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目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突出工作重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2022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中获评“先进县”。2023年3月,该区获评山东省首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典型案例,全省共10个、济宁市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兖州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由区委常委、副区长任专班主任的工作专班,全面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助力实现“争先进位”

兖州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实现“争先进位”。

聚力建设制造强区。持续深化助企攀登,创新开展“书记区长企业家恳谈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去年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提高2.3个百分点,智能农机装备、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分别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投资140亿元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投资18亿元的45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太阳纸业、华勤集团稳居中国企业500强,新增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家,太阳纸业、联诚精密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2022年,兖州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全省外贸高质量发展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区”第67位。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全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49个,8个省级重点项目、23个市级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全年投资计划。投资13亿元的华勤倍耐力全球研发科技中心建成投用,20个重点产业项目投产达效,32个产业项目加快推进,36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22年,兖州区承办全市大院大所招引工作现场推进会,成功招引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5家大院大所。天意机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国家“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3家,7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企业关键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家企业获二等奖,1人荣获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4人被认定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建成2家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

增强园区发展能级。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省级生态园区、省级示范型数字经济园区建设,2022年获评山东省首批、济宁市唯一工业互联网园区、绿色低碳园区,中欧产业园入选山东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颜店新城全面拉开“六纵七横”路网框架,建成启用污水处理厂,完成宁德时代3200亩地上附着物清障和土地流转。规划建设颜店科技产业园,大力招引宁德时代配套企业和上下游项目,着力打造千亿元级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国际陆港建设,中铁十四局铁路物流园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启用,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设立济宁市唯一内陆港。日前,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将济宁(颜店)科技产业园认定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兖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积极倡树“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工作理念,2022年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2项。加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力度,“山东通”办公平台推广应用,“爱山东”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无证明城市”、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绩效评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全省通办”“跨省通办”改革事项有序落地,创新建立首席企业服务官制度,打造“兖周到”服务品牌,构建了企业生命“全周期”、项目建设“全流程”、便民利企“全天候”、三级联动“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格局。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

兖州区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融入济宁都市区一体化,全力打造精致城市、美丽乡村、魅力兖州。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国土空间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济宁大安机场即将启用,济微高速南段、327国道改建、洸府河堤顶路竣工通车,济曲快速路、济微高速北段提速推进,初步构建起航空、高铁、高速、国道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再造兖州交通枢纽新优势。开通91、92路两条直达主城区的公交线路,都市区公交一体化成功破题。

提升城市功能形象。2022年,新建改造城区主次干道14条,打通“断头路”2条。完成22个老旧小区、18个合流制建筑小区和70条62公里城区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新建停车场3个、口袋公园15处,新增、改造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民兵训练基地交付使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启动运营,市民文化中心加快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兖州区新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4个,市级森林乡村示范村4个、重点村28个,牛楼小镇获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四好农村路”24公里,改建桥梁6座,改造农村危房54户、农厕1371户、清洁取暖7728户,完成72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德源、王桥两个边界外社区和12个边界内社区按时竣工交付。

聚力保障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民生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全区财政预算内民生支出达到57亿元,占总支出的78.9%。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开发公益性岗位3655个,新增城镇就业471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8亿元,成功承办2022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和全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集中调研座谈会。13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入选2021年“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大潜力城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单位。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22年,兖州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困难残疾人等救助标准均提高10%以上,为1.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14亿元。建设示范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处,改造提升敬老院2家,建成老年食堂17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60户。建成市级托育示范机构2处,新增托位1155个,被确定为“省级家庭托育试点县”。为7个小区1486户居民解决了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成立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召开教育“二次创业”动员大会,设立尚贤教育基金,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推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走在前列。2022年区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10.8%,4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530个;设立尚贤教育基金,建立教育教学评价奖惩机制,高考本科录取率提高5.2个百分点。

深化健康兖州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公立医院药占比降至26.1%,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大医共体集团建设顺利推进,大安镇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2022年,建成中心村卫生室20家,省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14家、市级31家,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配置率达到81%以上。扎实推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构建三级协同、医防融合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2022年,全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485场,放映公益电影3152场,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家,牛楼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评山东省文物大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宣传报道。

社会大局安定祥和。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在安全稳定中推进高质量发展。2022年,获评济宁市重点时段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安兖州建设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兖州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抓好制造强区、项目带动、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七项重点”工作,促进经济稳中提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1~6月份,兖州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8.2亿元,增长7.4%,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87亿元,增长7.8%;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环比提升2.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1元,分别增长5%和5.2%。

2023-09-15 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政策体系 突出工作重点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1484.htm 1 兖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