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上海:结构优化强韧性,先行先试赋动能

近日,由浦江创新论坛举办的InnoMatch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本届大会以“万‘象'需求,全球揭榜”为核心,汇聚技术、需求、人才、投资等全要素,聚焦“创新需求、人才支撑、资本力量”三大功能,集展览展示、论坛活动于一体。图为参观者走过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入口处的人才主题装饰。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 本报记者 鲍筱兰

上半年,上海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为21390.2亿元,同比增长9.7%,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5%以上的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全力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半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12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82.60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272.45亿元,增长8.2%。经过半年加速奔跑,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表示,在政策效应释放、重大活动提振以及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下,上半年上海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二季度主要指标同比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市场预期逐步改善,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下半年上海市要全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企业提升产能,出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升规提质三年行动方案,兑现落实‘小升规’奖励政策,巩固提升工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

政策落地见效经济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上海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全市经济保持了恢复性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也显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新兴产业引领工业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行业快速增长。上半年飞机制造业产值增长1.2倍,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首航,预计全年生产ARJ21客机36架、生产C919客机8架。

服务型和流量型经济稳步恢复。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2%,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4.6%,占上海工业比重提高至44.6%。三大先导产业新动能释放。上半年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4%,其中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分别增长13.8%、11%、10.3%和8.7%。

现代服务业加快恢复。上半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其中,商务服务业在票务服务恢复带动下营收同比增长27.6%,医药研发助推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21.9%,文体娱乐业、居民服务业营收分别增长51.8%和66.6%。数字经济持续发力。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带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快速增长,上半年营收增长23.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5%。

金融市场稳中趋缓。上半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8.7%,其中上交所股票成交额下降5.6%。6月末全市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7%和7.7%,较年初分别回落2.4个百分点和提高0.3个百分点。信贷结构持续优化,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3.6%和32.4%,5月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8.1%和50.3%。

扩大投资加速度促进消费增亮点

固定资产投资跑出加速度。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37.2%。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活动持续举办,上海累计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超过700个、总投资超过7000亿元,上半年重大工程完成投资1100.4亿元,同比增长62.3%,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小洋山北侧开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此外,今年向五大新城导入重大功能性事项比上年增加5项,五个新城的资源配置、产业科创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正源源不断地聚焦和提升。

消费恢复呈现结构性亮点。第四届“五五购物节”有效提振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呈现“商圈客流量好于销售流水、服务消费快于商品消费”的结构性特征;重点商圈、旅游景区等人流量全面恢复,文旅消费强劲复苏。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5%;铁路旅客发送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均同比增长2.9倍;服务类网络购物交易额同比增长53.4%;新供给、新场景、新客群引领消费恢复,上半年上海新增首店557家。

外资外贸韧性强结构优化升级快

外贸外资结构优化升级。利用外资逆势增长,上半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127.8亿美元,同比增长7.1%,一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4%,增速高于全国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5.2%和9.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产品引领出口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7倍、1.9倍和62.6%,合计拉动上海出口增速7.8个百分点。消费品是进口主要拉动力。上半年消费品进口增长16.4%,占全国比重近3成,拉动上海进口增速3.5个百分点,如汽车进口增长23.2%。

外贸新业态新主体加快发展。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4%,海外仓累计达到137个。民营企业领先增长,上半年进出口增长20.7%,民营企业出口占比首次超过40%。不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接续问题仍较突出,下半年工业稳增长促创新压力较大,服务业增速和能级仍需提升。新能源汽车强势增长,但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压力加大;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规模能级仍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需加快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半年日均新设企业1851户、同比增长85.1%,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家、外资研发中心13家。下一步,要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持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据悉,上海将加强跟踪评估,针对企业需求和问题,研究储备一批务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全力优化企业服务和营商环境方面,上海将精准定制重点企业“服务包”:对“百家企业”在设立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协调解决人才引进、子女入学、融资对接、政策申请等事项;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梳理形成“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羊”等企业清单,制定实施专项支持举措;对“万家企业”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提升为企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提升政策集成性和匹配性,完善企业诉求解决落实机制,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和直达快享。

下半年,上海将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民企总部集聚区;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实施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专项行动,大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和预期。上海将创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并提升落地实效;加快建立信用监管、数字监管、风险监管体系,制定市场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实施方案。

惠民生稳物价防风险保安全

上海就业物价保持平稳。截至6月末,上海正规就业人数达1065万人,同比减少3.7万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菜篮子”价格指数连续5个月环比回落,上半年同比下跌6.1%。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上海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70元、同比增长9.9%,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和13.9%。

顾军表示,上半年上海市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较快,既体现了在质量效益导向下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也有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因素。同时,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上海市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增长动力仍不足,有效需求总体偏弱,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需不懈努力。

稳住工业基本盘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今年适逢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也是临港新片区设立4周年,4年来上海连续出台市级支持政策文件,举全市之力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今年上半年,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全社会固定投资同比增长57.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6%;税收同比增长47.5%。值得注意的是,这几项指标近两年平均增速均在30%以上。

近期,上海进一步制定《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新一轮支持政策主要聚焦“特殊”“经济”“功能”三个关键词,包含共6方面29项任务举措,着力解决临港新片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给予临港新片区更大力度的资源要素供给与改革自主权。

顾军表示,下半年上海市要全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下半年,上海将推广新能源汽车、开拓重点车型市场。制定实施“工业上楼”支持政策,开展项目试点示范,将主要面向电子器械、生物医疗器械、新兴电子信息、元宇宙等领域工业化产品的新型厂房,实现中心城区特色产业园的土地集约利用。完善统筹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用好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等展会平台,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推介;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君实生物等开工建设,实施大众、通用车型改造等技术改造项目。

此外,上海还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隐形冠军”。位于中心城区的长宁区将“AI数字科创服务站”设在产业园区,未来将通过“科技回归都市”,改造盘活存量建筑空间,吸引科技企业入驻,全力打造“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为街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2023-09-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1427.htm 1 上海:结构优化强韧性,先行先试赋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