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宝丰构建“三大体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郭世豪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紧紧抓住首批河南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县和河南省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叠加机遇,系统性构建民营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人才培育体系,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锐意创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宝丰实际的政企共建、共助、共赢的发展路径。今年上半年,宝丰县民营企业达7653家,占企业总数的93.8%,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分别达到91.3%、90.3%,吸纳城镇劳动就业率达80%以上;域内大地集团、洁石集团跻身河南省民营企业综合100强行列。

夯实“基本盘”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抓园区,搭好载体平台。着力放大宝丰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品牌效应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全省率先完成“三化三制”改革,实质化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成功设立1亿元企业还贷周转资金池,全方位打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该区先后创建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省级绿色园区、省级化工园区,已入驻民营工业企业190家、其他类别企业3048家,园区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企业税收占全县比例分别为72.3%、71.8%、47.3%。

二是抓龙头,锻强产业链条。宝丰县细化实化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模式,按照“一链条一专班一方案一部门”的推进机制,由县级干部挂帅,重点培育10家民营链主企业,强化创新引领和价值溢出、定义产品和创设市场、掌控和整合产业链群、提升和实现行业价值“四种能力”。

三是抓创新,抢占市场份额。宝丰县编制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宝丰县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方案》《宝丰县关于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实施方案》《宝丰县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1500万元,优选派驻“首席科技服务员”51名,通过政策、资金、人员的综合引导,推动民营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注入“助推剂”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建强阵地。宝丰县设立“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建设中心”,打造2000平方米、涵盖“宝商家园”“读书会”“商会之家”等功能的县级“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中心”和乡镇“惠商园”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企沟通、培训学习、商务洽谈、分享交流场地。成立北京、郑州2家异地宝丰商会和17个商(协)会组织,引导企业发挥优势、抱团发展、内引外联,今年通过商(协)会招商,民营企业成功签约总投资210亿元的高纯新材料等项目18个。

二是制优政策。及时回应民营企业关切和利益诉求,宝丰县梳理落实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清单”139项,创新实施县级惠企政策14项,涵盖产业发展、建筑许可、文化供给、金融支持、法治保障、执法监督等7个领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政策服务和支持,实现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近3年已累计为民营企业续贷42.66亿元,发放新贷9.43亿元,减免退税10.5亿元,拨付政策性奖励资金5.99亿元。

三是做实服务。宝丰县设置“万人助万企”活动包联助企组20个,54名县级干部、249名科级干部分包驻点361家民营企业,确定每月25日为营商环境“企业接待日”,收集企业诉求、分类建立台账、集中协调解决,今年以来已解决企业用地等问题196个。设立全省首家县(区)级政务服务满意度回访中心,做好政务服务“售后”摸底,已回访企业和群众2.53万余人次,满意度达到99.92%。

激发“源动力”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一是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宝丰县围绕县域制造业发展,发挥现有2家民营企业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引才聚才主体作用,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及研发平台合作培养人才,已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242人。

二是实施青蓝相接行动。宝丰县高度关注“创二代”“厂二代”等青年企业家成长,积极打造民营经济人士梯次培养体系,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青年企业家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新老传承、青蓝相接,已有3家产值过4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实现“青蓝接力”。

三是实施技能培训行动。宝丰县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健全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高标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民营企业对标提升培训,推进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宝丰县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与产业链衔接协同,提高技能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

2023-09-1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1311.htm 1 宝丰构建“三大体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