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甄敬怡
8月24日,日本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全球关注。根据该计划,核污染水排海时间将至少持续30年,2023年度将把约3.12万吨核污染水分4次排放,每次约排放7800吨,完成首次排放需要17天左右。
就在前一天,8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如果日方坚持强推排海计划,中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定维护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连日来,相关部门陆续发声回应,采取一系列强化监管措施应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带来的潜在风险。
开展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就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日本政府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我们敦促日方倾听国际社会声音,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接受严格国际监督。”
该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2021年、2022年先后组织开展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摸清了目前相关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的本底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管辖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总体处于历年涨落范围内。“当前,生态环境部按照监控重点区域、覆盖管辖海域、掌握关键通道的思路,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后续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强有关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切实维护我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
核污染水在海洋中会怎样扩散?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研究员余雯表示,核污染水在进入海洋环境之后,首先是通过洋流的输运,会扩散传播到不同的大洋。此外,还会通过海洋的生态系统,例如食物链的传播而不断传递,并且也有可能通过公众摄入海产品的方式进入到人体里,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或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潜在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邹秀萍撰文表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将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风险。邹秀萍建议,近期应组建国家应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风险监测预警机构,持续开展相关海域的放射性监测和研究,建立核污染水排海影响综合预测和评估模型,科学分析核污染水污染的范围、流向、速度等,从而为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支撑。
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除了海域污染问题,进口海产品安全问题同样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保证涉日食品安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我国即已开始对日本福岛县等可能遭受
核污染影响的日本进口食品进行入境管理。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的公告》,公告明确指出,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栃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
今年7月7日,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防范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输华,中国海关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10个县(都)食品,对来自日本其他地区的食品特别是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严格审核随附证明文件,严格实施100%查验,持续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监测力度,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安全。
8月24日,海关总署发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公告。“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于8月24日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中国海关高度关注日方此举对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带来的放射性污染风险。”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表示,依据我国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相关规定,海关总署决定对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采取紧急措施,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森林表示,日本核污染水经过一圈后,与我国接触的水域核放射量会降低很多。但放射量低,不代表影响不大,尤其是对当地影响,例如日本经济、当地渔民生计问题、周边韩国海产品等等。从社会角度来看,它会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
刘森林表示,我国民众也不需要太过恐慌,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事故导致的日本输华食品放射性污染问题,持续开展对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风险的评估并及时应对。
有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日本进口食品时,应选择有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市场信誉度较高、经营状态稳定的商家,并妥善保存消费凭证。
同时,要关注进口食品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标示的内容是否齐全,留意所购食品的原产地。如果消费者发现购买到的食品产地为禁入区域,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保护自身的权益。
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就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于2023年全面开展,计划于2025年完成。
王菊英介绍,此次调查按照“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体思路,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以摸清我国管辖海域各类污染物本底、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为主要目标,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新时期准确分析研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环境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等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内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的全面摸底调查。我国在1976年、1996年分别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充分借鉴了前两次基线调查的经验,同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四个
‘更加注重’:调查范围更加注重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调查手段更加注重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调查指标更加注重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统筹;调查内容更加注重海岸线环境压力和生态影响调查等。”王菊英表示。
对于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总体工作部署和任务安排,王菊英进一步作出三点介绍:
一是建章立制抓规范。成立三基调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邀请知名院士专家成立咨询组,先后印发三基调查技术方案、工作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建立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明确三基调查工作内容、任务分工、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各项要求,确保三基调查各项任务
规范化有序推进。
二是凝聚合力抓落实。统筹国内优势技术力量,集中专业技术力量强的国家和地方监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工作合力,高质量推进各项任务实施。
三是多措并举抓质量。数据质量是基线调查的生命线,质量控制覆盖调查全过程,通过专题技术培训、现场监督检查、实验室能力考核等多项措施,依托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平台,为高质量完成三基调查提供全过程质量保障。截至目前,春季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工作圆满完成;夏季调查外业工作也全部完成;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754个点位的调查数据,约4.3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