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轩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的居民惊喜地发现,在西汉水沿岸出现了成群的各种水鸟。在乡村山野,前些年就连小麻雀也很少见到,但现在人们常常会遇到山鸡、鹿或一些不知名的野生动物。这一幕幕,生动诠释了礼县发展绿色经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礼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364.32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120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41.81%。礼县居民正在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和经济林果带来的丰厚收益。
坚持植树造林蓄足生态底蕴
初秋时节,礼县道路两旁绿意盎然、百花争妍,河谷、山野更是满目皆绿、层林尽染,青山绿树环绕下的礼县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2014年开始,礼县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4.43万亩,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7.95万亩。坚持退耕还林与产业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扶贫开发、劳务移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流域山系为基本单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实施合作造林,与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签订合作造林协议,小陇山所属林场在礼县红河、宽川等6个乡镇实施合作造林9.1万亩,栽植落叶松、油松等各类苗木1600多万株,累计投入资金2440万元。积极实施绿色长廊建设,高标准建成省道306线县城至盐官罗堡段、平泉至永坪绿色长廊,建成庄韩桥至崔城、洛礼公路木树关至县城绿色长廊。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绿色长廊488.43公里,完成城区绿化造林3万亩,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4500亩,完成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
加大保护力度筑牢生态屏障
“以前,我们这些偏远村庄的居民做饭、取暖全靠上山砍伐树木,对生态破坏严重。这几年各级政府对天然林保护非常重视,大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提高了,农家做饭、取暖主要靠燃煤、天然气、太阳能,农村生态得到了修复。”礼县桥头乡毛湾村村民杨立军说。
今天,绿色已成为礼县的主色调,关注生态、保护植被,让绿色永驻并为百姓造福,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近年来,礼县结合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的有序推进,进一步加大了林政资源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首先,全面落实了国家级集体公益林补偿工作,将67.3万亩国家级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其次,在全县林区乡镇的建档立卡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020名,充实了全县护林员队伍,加强了森林资源管护力量;最后,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征乱占林地、非法拉运木材、私收滥购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等行为,对矿山、小水电站、砖瓦窑等占用林地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整顿,使曾经杂乱不堪、千疮百孔的矿区和部分砖瓦窑周围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百姓收入
今年春季,礼县把油橄榄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有益补充,在江口、中坝、肖良等10个乡镇56个村新栽植阿尔波萨纳、豆果、莱星等品种达两万亩,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为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肖良乡结合水土资源优势、海拔优势,选择发展油橄榄产业。2022年建成了‘双千亩’油橄榄栽植示范基地,今年新栽植油橄榄3680亩,形成了全乡的油橄榄产业示范带。”礼县肖良乡副乡长李文星说。
近年来,礼县按照“南椒北果西核桃”的特色经济林总体发展规划,以适宜区“全覆盖”为目标,积极落实经济林果综合管理措施,打造10000亩以上示范点4个,5000亩以上示范点11个。全县以苹果、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面积已达120万亩。其中,花椒20万亩、960万株,主要栽植基地农民户均达到95株,年产量为2099吨,年产值3.35亿元,适宜区农民人均花椒收入达到了3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8%;核桃40万亩、572万株,适宜区农民户均达到60株、人均19株,年产量已达10850吨,实现产值0.93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38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全县苹果面积达60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已基本形成沿西汉水上游两岸及其支流60公里的苹果林带。2022年,苹果产量2.9亿公斤、产值9.9亿元,苹果主产区人均果品收入6500元。
走进如今的礼县,从川坝到山野,从县城到乡村,处处呈现出山清水秀、蓝天白云、满目皆绿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