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薄弱,全省86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不到30%,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甘肃省法院系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覆盖县区的95个基层法院为纽带、350多个人民法庭为载体,引导人民法庭因地制宜、术业专攻,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聚焦辖区“主导产业链”构建“法律服务链”,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法治体检、法治讲座等服务,为企业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当好参谋顾问,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司法支持,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甘肃法院系统坚持把人民法庭工作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中统筹把握,密切关注县域经济态势、产业发展、企业运营的大局与方向,更新理念、找准切口,构建覆盖产业全领域、市场全主体、交易全链条的法律服务链,让“小法庭”在“强县域”中有大作为。
以“特色法庭”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围绕工业主导、城市服务、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生态功能五大方向,成立了园区、金融、“三农”、旅游、生态等一批处理类型化案件的专业法庭,采用“集中管辖+专业化审判”模式,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引导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输血助力,全力当好企业家门口的“法院”。
以“线上法庭”提供立体一站式服务。推进涉企案件“一庭通办、一网全办、一次办结”,在人民法庭建立集导诉分流、诉前调解、登记立案、法官接待、简案速裁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通道”,打造调、立、裁、审、执“一站式”工作流程,实现企业诉讼事项可全程网办,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以“产业法庭”高效对接链条式护航。对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要求,引导人民法庭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向项目聚力、向产业聚力、向品牌聚力,构建起“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以优质法律服务串联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以企业“需求侧”牵引法治保障“供给侧”。
以“流动法庭”精准开展一对一联系。推进法庭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制度化,以人民法庭为平台,设立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解纷联络员、一企业一法官,做到点对点巡回、面对面纾困,企业动向第一时间获悉、企业诉求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困难第一时间了解、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对影响企业发展案件第一时间办理,帮助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以“无讼法庭”柔性引导多元化解纷。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引导企业以和为贵,对人民法庭涉企纠纷先行引入调解,培养企业“先调解、再诉讼”的解决纠纷习惯,争取有纠纷不一定成讼。努力破解涉企案件双方当事人各守阵地、互不让步的状况,最大程度增强企业间“共情意识”,积极引导企业互谅互让、共渡难关,最大程度释放企业财产的经济功能。
以“小机构”提供“大服务”,以“小切口”保障“大产业”,以“小团队”实现“大作为”,甘肃法院系统以实际行动诠释司法审判机关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县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主动担当。
人民法庭将司法审判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为企业家营造了安心创业、放心投资、专心经营的县域营商环境。一是密切了地方政企关系。在审理涉企案件中注重搭建政企沟通平台,真正把企业纠纷化解工作打造成政企良性沟通互动的“润滑剂”。二是助力了县域经济发展。司法直接切入产业链,为链上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项目、股权、债务融资等领域的专业法律支撑,保障了县域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提升了合规经营水平。人民法庭担任企业“法律参谋”,帮助完善治理结构,发出司法建议,助推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四是降低了企业司法成本。落实“家门口起诉”新模式,通过人民法庭打造全方位诉讼服务体系,让涉诉企业不再奔波,减轻了企业司法诉累。
实践证明,只有更好的司法服务才能营造更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必须从被动审理转变为靠前一步,必须从事后解纷转变为事前疏导,必须从置身事外转变为置身事内,必须从法庭坐堂走进企业里面,必须从刚性司法转变为柔性执行,将人民法庭职能优势、地域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营商效能,以联企、护企、暖企方式为企业“治未病”,让企业困难有地方说、难处有地方诉、问题有地方解,坚决防止“办结一个案子搞垮一个企业”现象发生,真正畅通司法便企“最后一公里”。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