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长捷 张 生 张环泽
□ 本报记者 尹明波
位于鲁南的枣庄市薛城区,是造车鼻祖奚仲故里,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先后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可谓创意勃发、雄姿英发、活力迸发。2022年,薛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固投增长1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449元、增长5.9%,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2022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中,该区获评“进步县”,全市唯一。
“当前,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积极投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书写着新时代新篇章。”据薛城区委书记巴海峰介绍,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目标定位,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两大重点”,做到服从大局、市区一体、融合发展“三个坚持”,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先行区、文明宜居引领区、现代服务聚集区、教育康养示范区、枢纽经济标杆区、文化旅游特色区“六区同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薛城实践如火如荼。
实施动能转换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2022年,薛城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一核五区八园多点”城乡发展总体空间布局,把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引领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发展。特别是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健康食品、闲置品3个“区中园”,2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陆续建成使用。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薛城区化工产业园康德造纸助剂、玮成新材料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园区聚集企业18家、项目66个,实现营业收入148亿元。实施总投资85.5亿元的46个技改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
新兴产业加快扩量增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9.3%,雍申高精度超薄电子基础材料一期等加快建设,天津中环生物等4个项目入驻医疗智谷大健康产业园,龙工场(鲁南)跨境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施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三年创建行动,新增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9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三品一标”5个,夫宇食品获评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晟达菲尔入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圣土山家庭农场列入全国第一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区(市、县)创建名单,获评山东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实施服务业发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文化旅游提升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恒太城投入运营,山东出版文化广场等项目正在建设,盘活闲置楼宇近4万平方米,引进品牌名店268家。枣庄革命军事馆建成开馆,铁道游击队景区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实施现代物流发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青啤智慧物流园、枣矿储配煤基地建成试运营,伟伦物流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示范基地、枣矿综合物流园一期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区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9家。
有效投资支撑有力。坚持“项目为王”,实施总投资823.03亿元的85个重点项目,成立16个重大项目指挥部,开展“手续办理百日攻坚”,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98个省市区实施类重点项目均提前4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树牢“不抓招商就是自毁前程”的理念,新招引中科智能电气等总投资643.04亿元的66个项目,其中过50亿元5个、过100亿元3个,百亿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一举招引15万吨高精度超薄电子基础材料等总投资188亿元的10个锂电项目,助力枣庄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
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也是枣庄市政府驻地,加快“转型”“跨越”无疑是50万薛城儿女热切期盼。2022年,薛城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着力深化改革措施、强化科技引领、优化营商环境,真心实意对待企业、服务群众,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创新能力日益提高。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完成8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新增省级重点研发平台5家,中力阀门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海帝新能源获评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嘉驰化工入选省“瞪羚”企业。实施“十百千万”引才计划,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建成人才公寓150套;柔性引才21人,其中国家级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实现七年“零”的突破。高标准承办市级创业大赛启动仪式,获奖数量、质量全市第一。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突破行动,56个老旧小区改造竣工,小沙河片区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龙潭公园片区城市品质提升经验在全省推广。新铺设供热、供水、燃气等各类管网45公里,完成4处城市易涝点改造,铁西水厂建成运营,第二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城市路网更加畅通。
村镇建设更加优美。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增效”,新增美丽乡村示范村66个,沙沟张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十里湾田园风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四好农村路”39公里,十里湾绿道入选交通运输部“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推荐道路;改造农村电网72.6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营商环境提升实施意见,开展“局长走流程”“我是办事群众”换位体验等活动,赢得企业群众一致好评。隆重表彰突出贡献企业、优秀企业家、优秀金融家和招商大使,尊商重商亲商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午间不断档、全年不打烊”服务,设立全市第一家商圈政务便民服务站,“容缺受理、一网通办、在线帮办”成为新常态。薛城区还在全市创新施工许可“七证联办”,行业综合许可办理时限整体缩减85%,“开工集成一件事”创新案例被纳入山东省深改办“揭榜挂帅”目录。
对标共同富裕
着力改善社会民生
近年来,薛城区累计投资5.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79个、惠及群众2.67万户。2023年,薛城区又投资1.079亿元,将在8月底完成2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届时全区所有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将全部完成。薛城人还以城为图、以花木为笔,调出了绿的缤纷色彩,绘出了城的蓬勃生机,城区绿地率达53%,人均公园面积为16.8平方米。在薛城,一幅共同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生保障坚强有力。2022年,薛城区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4.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2280个,城镇新增就业6166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城市特困、农村特困标准实现“十六连增”,发放各类补助、救助金8955万元。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综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达到240天,实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记录。实施破损山体生态修复6处,新增造林绿化1750余亩,提升生态廊道25公里,千山绿化工程获评“省级林业生态修复保护样板工程”。国控河流断面稳定达标,完成15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河湖库水系连通、引湖入薛工程加快推进,薛城大沙河等3条河流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教育康养产业发展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完成城区10所老旧校区改造提升,开工建设龙吟中(小)学等5所学校;完成区妇幼保健综合服务中心、临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西苑社区等7处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使用。取消异地就医审批手续,城乡低保、城乡特困等9类服务对象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
今年上半年,薛城区县域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46亿元,同比增长7.9%;固投增长14.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2%;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26.65亿元,增长43.4%。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须快马扬鞭。处于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奋力跨越期的薛城,正在全力推进‘首善之区、品质薛城’走深走实,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巴海峰表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将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按照“定位五年、谋划三年、干好前两年”既定工作部署,坚定信心,凝聚合力,奋力开启薛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