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识,也是区别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志,不仅为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便利,也承载和体现着人文、社会以及政治等多重价值和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姓名文化中的一些传统精华也面临流失。
□ 王炎 文/图
姓名,是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识,也是区别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志,不仅为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便利,也承载和体现着人文、社会以及政治等多重价值和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姓名文化中的一些传统精华也面临流失。近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的T/WEA002—2023《汉字姓名咨询服务指南》团体标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遵循开放、公平、透明的原则面向公众正式发布,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深入挖掘和传承姓名文化发展,提供了实操性指导标准。
历史中溯源:文化密码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而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在文字创立之初就已诞生。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有了个人身份文字标识的功能。
中国人对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宋代有《百家姓》明朝有《千家姓》,无不体现出对姓氏的看重。2006年1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诞生了我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推动姓名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典故;一个典故,就是一段历史。姓名及其附着的文化密码,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因此,传承好姓氏文化,把握好中文汉字姓名释意寓意,订立一套可参考的标准,是新时代做好姓名文化传承工作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姓氏命名需要考虑笔画数、文字寓意、音调等多个方面。作为姓名学研究者的燕保君,1996年便开始了对姓名学的研究。2010年,他组织编撰的《燕氏姓名学》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并在新华书店发行。2012年,燕保君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开始了对姓名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这次汉字姓名咨询服务设立规范化标准,也引领了姓名文化服务的健康发展。
“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穿衣和出行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燕氏姓名学也一样,它能起到提醒和参考的作用。”在燕保君看来,姓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支脉,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燕氏姓名学可以科学地利用传统数字笔画数的理论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姓名文化的寓意。
传承中思考:制定标准
如今,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对传统文化也造成一定的冲击,姓名学在实践和传承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家族观念淡化,使汉字姓名的谱系传承受到挑战。家谱是一个家族甚至社会姓名文化的载体,是家族成员“追根溯源”的依据。但一方面,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的流动性更强,改变了家族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和乡村的城镇化趋势,使工作和生活场所中形成的社交关系成为更加实用的社会资源,宗亲关系的实用性进一步弱化,使得人们对新生儿取名时,不再以宗族谱系作为重要参照,而是更加突出社会生活对于精神层面的影响。
其次,取名的随意性日益凸显,弱化了姓名的文雅呈现。根据国家语委依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统计,57万人中,名为“建国”的有630个,“桂英”的多达1336个。越来越多的重名现象,使许多父母尝试用生僻字取名,尽量使名字与众不同,更甚者用英文字母起名。基于此,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规范汉字表》(收录汉字8105个),以规范指导新生儿的起名。
再次,利用姓名进行侵权犯罪的现象增多,干扰了姓名的严肃性。信息网络时代,各种个人信息、数据档案等网络化和实名制越发普遍,随之衍生了各种姓名侵权犯罪现象。具体表现为3种方式:一是强行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如再婚组合家庭强制孩子改名的现象;二是盗用他人姓名犯罪,如网络黑客盗用他人姓名账号进行不法操作,经济犯罪,散播谣言等;三是冒用他人姓名获取利益,如高考、职考代考,以同姓同名冒充他人入学、就业等。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5月7日,《中文汉字姓名释意寓意与咨询服务内容规范》团体标准评审会在山东济南举办,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教育培训标准认证工作委员会、传统文化与智慧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青少年创新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代表,以及多位行业领域专家到访济南,就燕保君多年自主专研的“中文汉字姓名释意寓意与咨询服务内容规范”成果进行评估。
专家组走访了北京天秘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济南设立的保君书院,听取了北京天秘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汉字姓名文化传承人、保君书院院长燕保君作的《运用创新性思维,通过今译今注的手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主题汇报,审查了相关团标起草资料。
经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及起草文件具有创新性,符合制定团体标准的基础规则,并现场提出了要深度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姓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支脉这一精髓提炼好,完善好。同时,要求应遵循开放、公平、透明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在完善、公示和发布期间,多吸纳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观点,妥善解决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和反馈意见,以获得社会的多数认可。专家们表示,希望通过汉字姓名释意寓意团体标准的订立,改善传统取名技法、文字运用和对汉字解释文不对题的尴尬局面,进一步提升从事中文汉字姓名释意寓意与咨询服务工作的企业和人员的整体素养。
7月7日,《汉字姓名咨询服务指南》正式发布,它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程序制定,并由社会自愿采用。
发扬中创新:利在未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更加明确。
姓名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不仅崇文尚义,而且富有礼仪传统,使汉字命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规则。汉族人的取名方式丰富多样,不但有政治、历史、地理背景,还饱含传统道德、社会心理和风情民俗情趣;不仅有写实主义的手法,也有浪漫主义的笔调;不仅留下社会文明进化的轨迹,还可作为一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镜子。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继承汉字姓名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人们对起名寓意的现实需求,开创性研究利于大众掌握与社会推广的起名规范,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和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如何推广普及、深入人心,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制定《汉字姓名咨询服务指南》,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生儿的出生,常常会引起一个家庭上下三代人的关注,起名的过程使全家人将美好愿望、祝福祈祷和人生规划贯注其中。此时,起名者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往往决定着孩子姓名呈现的社会视野。因此,学会起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将是一项巨大的科普工程,这也是引导大众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从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的角度示教,传播关爱、理解、包容、信任的理念,引导对姓名涵义、人生定位、职业方向的正确认知,促进家庭和睦、婚姻幸福、身体康健、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燕保君这样诠释制定这一标准的服务目的。
据了解,《汉字姓名咨询服务指南》以“遵守法规、继承优秀、创新方法”为主旨,坚持“价值导向、贴近实际、科学合理、适用可行”的基本原则,重点就起名的选取技法、选取禁忌、选取来源,以及服务目的、服务宗旨、服务领域等内容进行了规范,有利于起名方法的学习和实操掌握,对于普及性应用和行业服务人员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汉字姓名咨询服务指南》作为国内首部针对汉字姓名规则、文化内涵、服务规范的团体标准,重点体现了方法和内容的规范性,该指南为行业健康发展与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汉字姓名咨询服务指南》经历十余载积淀,一朝发布、利在未来,将进一步促进姓名文化持续发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促进汉字、姓名、文化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