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昊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在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能源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有效发挥了稳投资、促增长的作用,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和活力。
今年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发展与变革保持良好势头,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上半年,国内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
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
保障供需平衡,是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据董万成介绍,上半年,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与此同时,能源生产供应平稳有序,上半年,国内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稳步提高,同比分别增长4.4%、2.1%、5.4%。全国发电装机规模达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
同时,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在加快推进。董万成指出,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非化石能源装机达13.8亿千瓦。新能源投资快速增长,新能源完成投资占比接近四成,甘肃、新疆、山西、湖北、云南、广东等地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提速,完成投资额均超过100亿元;山东、河南、浙江加大城镇和乡村分布式光伏布局建设力度,完成投资额均超过120亿元。
“上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重大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09亿千瓦,同比增长98.3%,占新增装机的77%。其中,常规水电新增并网206万千瓦,抽水蓄能330万千瓦;风电新增并网2299万千瓦,“三北”地区占全国新增装机的70.6%;光伏发电新增并网7842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3746万千瓦,同比增长234%,分布式光伏发电4096万千瓦,同比增长108%;生物质发电新增并网176万千瓦。
王大鹏说,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此外,风电光伏发电量也在快速增长。”他表示,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34万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7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
多能互补协同发力
迎峰度夏保供基础夯实
“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董万成表示,今年上半年,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支撑性保障性电源并网加快推进;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电煤供应平稳有序;电厂存煤保持历史高位,有力满足高峰时段用煤需求;跨省跨区通道输电能力进一步提升,电力互济能力持续增强;各类电源调峰潜力充分挖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调节能力逐步提升。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国降水总体偏少且分布不均,主要流域水电基地来水较常年明显偏枯。“云南、贵州的水电蓄能,今年初仅为常年平均水平的70%。”王大鹏表示,7月以来,虽然东北、黄淮、贵州等地降水量明显增多,但西南地区降水量仍然偏少,水电大省四川来水较多年平均水平仍偏枯。
据王大鹏介绍,针对云南、贵州、四川汛前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多次召开协调会、周调度会,会同有关方面积极采取煤炭增产增供、电源增发稳发、适当调减西电东送、增购省外电力等措施,全力应对云南、贵州、四川电力供需紧张局面,确保大电网运行安全和供需形势可控、在控。春节以来,贵州电力供需已相对稳定;6月中旬入汛以来,云南统调水电站发电能力大幅提升,电力供需紧张局面逐步缓解;四川当前水电蓄能比也回升至较为合理水平。
王大鹏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密切跟踪西南水电大省主要流域来水情况,强化监测分析和问题协调。同时,督促全力提升电力供应,做好水电梯级蓄水保水,继续支持有关省份加大省外购电力度,落实好发电用天然气需求,尽力为水电减发电量和蓄水保水创造空间。
此外,国家能源局还将督促火电稳发满发,储存高热值电煤,减少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做好极端情况下保供预案,督促地方开展全社会节约用电行动,极端情况下及时启动负荷管理措施;编制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完善体制机制等多种措施,保障电力充足供应。
新型储能投资扩大
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据董万成介绍,今年上半年,综合能源、新型储能、充电基础设施等新业态投资持续扩大。青海、新疆、内蒙古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投资持续释放,浙江综合智慧能源快速发展,湖南、新疆、甘肃、重庆一批系统独立型和新能源配套新型储能项目建成投产,广西、广东、云南、河南充电桩建设加快推进。
其中,新型储能已成为当前能源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新增装机规模相当于此前历年装机规模总和。”董万成表示,我国积极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发布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规则,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资源需求迅速增长,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
从技术路线来看,新型储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据刘亚芳介绍,当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相对成熟的储能技术保持快速发展,超级电容储能、固态电池储能、钛酸锂电池储能等新技术也已经开始投入工程示范应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发展你追我赶,总体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态势。
在刘亚芳看来,新型储能特性与传统的储能技术形成优势互补,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有更多的选择。较之于传统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选址灵活便捷、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功能特性和应用场景多元,方便在不同的场景中解决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时带来的随机性、波动性与间歇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