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为持续巩固城乡接合部重点地区综合整治成果,针对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集点多、出租房屋较为密集、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等问题,从2022年10月开始,以长阳镇朱岗子村等9个村为试点,积极探索城乡接合部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契约化”管理模式改革,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探索了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部门联动,夯实“约”有所依。区级层面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统一编制《房山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汇编》知识手册。各职能部门结合工作实际,为各试点村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提供政策口径和基本遵循。比如,房山公安分局、房山消防支队分别将村民自建房屋出租“16不准”、出租房屋突出安全隐患治理“五必改”“五必清”“五停租”、村民自建出租房防火“七不”禁止性约定等作为“应有条款”。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将宅基地闲置房屋出租、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管理编成“顺口溜”,供各试点村参考借鉴。各试点街镇普遍成立由司法所、村建科等职能科室组成的审核小组,并充分发挥镇聘律师作用,确保全过程“有法可依”。
二是坚持发扬民主,强化“约”有所向。各试点村严格按照“三下三上”工作流程修订村规民约,最大限度体现全体村民意愿,使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的修订过程成为听取民意、凝聚民心、集合民智的过程。比如,拱辰街道大南关村构建16个胡同化的小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村民代表、1名党员,挨家挨户走访,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最终形成了大南关村村规民约,其中“古迹遗风篇”把村内历史遗迹纳入村规民约,有效增强了村民对村史的认同感、自豪感。长阳镇朱岗子村4次商讨修订草案,3次入户征求村民意见,并将全村33个网格划分为7个片区,由村“两委”干部带队,深入全村448户逐一进行“入户表决”,最终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阎村镇小紫草坞村建立“一老一户一族”动员机制,96名60岁以上老人带头给儿女讲政策、讲道理,承诺自觉遵守出租户“契约化”管理。
三是坚持多点开花,做实“约”有所行。各试点村坚持自治、法治、共治、智治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聚合各方力量,着力推动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契约化”管理走深走实。比如,拱辰街道大南关村村规民约约定村民建房前须到村委会交纳建房抵押金10000元,房屋建成后,建房人将垃圾清运干净、集体财物恢复原样后,再如数退还建房抵押金。拱辰街道东关村结合落实村规民约,积极探索“酒店式”管理模式,建成1家酒店式公寓租赁户型,引进“智慧消防”系统,一旦出现险情即可实现房东、消防支队、消防驻村站点、物业公司“四方联动”。长阳镇朱岗子村通过红色“1+1”,开展村校共建,由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联合党支部共同建立评选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租户和村民的约定意识,为“契约化”管理提供了高校视角和实践。阎村镇小紫草坞村实施“双色共治”,统一为出租户定制红蓝两色上墙牌,红牌标有联系党员的基本信息,蓝牌标有户主、租户信息,成立由19名中青年党员组成的“红色管家”,每人负责3~4户,及时为房主和租户解决难题、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将村民遵循村规民约情况与60岁及以上老人的当年福利待遇挂钩,遵则奖违则扣,有效提升了执行力。窦店镇于庄村研制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打通镇村信息共享渠道,提升基层智治效能。青龙湖镇庙耳岗村打造“美庙方略”乡村治理品牌,为租户统一配备“党员红管家”,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成了村民共同遵守的“美庙之约”,“党员倾听日”“小院议事会”架起了支部与党员群众、流动人口的“连心桥”。
四是坚持党建引领,达到“约”有所成。实施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契约化”管理模式改革以来,9个试点村三层及以上出租自建房租户均已全部清退,违规出租房屋数“清零”并常态保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比如,长阳镇朱岗子村通过党员收集反馈问题等途径,将外来人员反映强烈的卫生费和水费等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接诉即办月平均诉求量由原来的204件大幅降至34件,目前已完成1000余户出租房屋挂牌工作。西潞街道南尚岗村大力实施抓党风、促村风、带民风行动,培育了以“尚忠、尚贤、尚德、尚礼、尚美”为主要内容的“尚”文化,极大改善了村容村风,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窦店镇于庄村建立村干部“日问询”、镇村联动“月检查”等工作机制,制定出租房屋流动人口三方协议,依托“每月一题”主题党日,组织动员出租房房东、租户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安全隐患排查、环境整治等工作,实现2023年一季度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查验收得分100分。
(本版文图均由北京市房山区委改革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