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角

以“碳”为径 做好“碳”文章

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利用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提升其固碳增汇能力,着力打造“零碳村”,走出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 张书远 李佳佳

过去几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利用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提升其固碳增汇能力,做好“碳”的文章,着力打造“零碳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百丈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发布低碳村规民约、低碳家庭评定标准,落地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凝聚“西部富美”党建联建合力、成立竹产业链共富工坊联合体……低碳赋能发展这条路,百丈镇走得很“熟”。

同时,百丈镇探索将“垃圾分类”与“零碳”相融合,探索“零碳+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推进“三绿”长效机制建设。将其融入乡村治理之中、宣传教育之中、日常生活之中、乡村建设之中,形成完善的零碳体系,构建环保的未来乡村。

乡村离碳中和有多远

每一个到过百丈镇的人,对于这里的第一印象,都是“群山涌翠,竹海茫茫”。

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王懿祥教授团队发布的竹笋碳标签结果显示,百丈镇毛竹笋碳排放量为0.31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克竹笋,跟低碳理念改造之前的竹笋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减碳21.2%。百丈镇开发毛竹笋碳标签有助于带动全镇实现竹笋生产管理绿色转型、有助于推动毛竹笋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1年,百丈镇发挥竹林资源优势,倡导践行以竹代塑,并要求相关企业研发低碳桌签技术。经过两年努力,相关企业成功研发竹胶板桌签和竹片桌签两代桌签生产技术。“生产1个竹桌签碳排放量为-0.19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体现为净碳固存,与常用的亚克力桌签相比减排235.7%。这是全球首个净碳固存桌签。”王懿祥表示。

“我们很清楚,百丈镇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资源丰富。也正是凭借着优越的生态优势,我们一直把发展模式聚焦在乡村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上。”百丈镇党委书记陈时忠表示。

要想发挥好、利用好生态价值,数清家底很重要。2021年,在王懿祥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半山村首创村级尺度碳排放碳汇测算,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2020年和2021年半山村已连续两年实现碳中和,还有多余的14,601吨碳汇可供其他地方抵消碳排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零碳村”。经过半山村的试点之后,目前,王懿祥教授团队将碳排放碳汇测算已覆盖百丈全镇6个村,编写了1(镇)+6(村)碳中和发展白皮书。

百丈镇碳中和发展白皮书由背景与意义、潜力与挑战、年度碳汇量、年度碳排放量、碳中和率分析、实现碳中和举措、结语等七个部分组成。随着白皮书发布会上宣布“百丈镇2021年碳中和指数为1.60,已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全国首个乡镇级碳中和白皮书与首个经过科学测算的碳中和乡镇的诞生。

在低碳理念大力推广的当下,“两标一书”的发布应用,将进一步督促生产企业研发低碳技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推动竹产业“闭环成链”

放眼全国,低碳产业发展得好的地区,背后都有“大产业链”的支撑。作为“浙江毛竹之乡”,百丈镇拥有86%的森林覆盖率和5.5万亩的竹林,每年鲜笋的收入高达6635万元,竹产业一直是当地的重要产业。着眼百丈镇,开发竹产业链便一直是其重要的富民产业。然而近年来,竹材料价格下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原因,导致百丈毛竹产业遇到发展困境,竹农收益逐年下降。

为破解竹产业发展困境,百丈镇以提升竹子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附加值为主轴,积极开展毛竹林经营权流转、竹材加工分解点、竹林林下经济、林道建设等工作,并改善营商环境,引进竹材模压托盘企业,让万亩竹林成为低碳发展的共富林。

从去年开始,百丈镇泗溪村率先启动毛竹林经营权规模流转工作。目前该村7051亩竹林规模流转已全部完成签约,一步步将“寡材林”转变为“共富林”。随着竹产业“闭环成链”与零碳村的声名鹊起,也有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落户百丈。

高原之上,再建高峰。在“百丈镇碳中和发展白皮书”发布之后,百丈的竹产业也将进一步全面提档升级,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共同富裕与碳中和目标同步实施,为全国山区乡镇绿色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和做法。

2023-07-28 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利用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提升其固碳增汇能力,着力打造“零碳村”,走出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9485.htm 1 以“碳”为径 做好“碳”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