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角

大美新鄂 70年“蝶变”美丽画卷

新鄂村村民在悬挂防火条幅 (新鄂村供图)

□ 孔夏丽 刘 勋 孙明琪

从世代游猎的艰苦生活,到响应党的号召成为全国鄂伦春族下山定居第一村,再到如今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国家级森林乡村……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汇聚民族团结磅礴力量,实现从刀耕火种到丰衣足食、从居住撮罗子到特色砖房、从泥泞土道到板油路的精彩蝶变。

新鄂村位于我国北疆北国雾凇之都、中国红玛瑙之乡逊克县西南部,面积17.844平方公里,全村户籍数296户650人,其中鄂伦春族人口384人,是全国鄂伦春族下山定居第一村。依山就势、因水随形,自然生长,下山定居70年来,新鄂村村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享发展成果的繁荣景象徐徐展开。新鄂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黑龙江省村庄绿化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100个综合典型案例(村级)名单”及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擦亮民族招牌,打造“示范引领”的文明善治高地。深挖乡村资源,举办节庆活动,激活美丽经济。近年来,乡村两级全力打造新鄂鄂伦春民族风情小镇,每年举办“古伦木沓节”,开展打布鲁、套圈、民族特色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举行篝火晚会,鄂伦春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与嘉宾和游客共同融入节日的欢乐祥和气氛中,展现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新鄂村牢牢把握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村内现有各级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在传承和弘扬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2019年9月,桦树皮镶嵌画和鄂伦春剪纸成功申报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民俗文化、提高民族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增长。

提升人居环境,推进“和谐共荣”的绿色发展实践。“原生态”成就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鄂村本着应绿尽绿,屯户、街道、四旁、庭院同步进行的原则,采取乔灌结合、针阔结合、美化、绿化、香化为一体的造林方式,有效保护了少数民族村庄原有的地形地貌、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等。近年来,新鄂村在街道种植云杉、庭院种植果树,栽植糖槭和榆树作为护村林,街景栽植花卉,进一步打造有层次、有色彩、花香伴的景观花带。发展能源林地块面积167.85亩,绿化覆盖面积达40%以上,大幅度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推进乡村振兴,展现“物阜民丰”的共同富裕图景。因地制宜盘活乡村资源,找准“路子”,迈开“步子”。新鄂村不断优化沾河沿岸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了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以新鄂鄂伦春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村为抓手,依托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鄂伦春民族风情游和沾河漂流,打造民俗风情品牌,弘扬独特的旅游文化。紧扣“绿色”经济理念,大力推进“党建+庭院经济”新模式。逐步发展中草药种植采摘业及黑木耳庭院种植产业,庭院经济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美了村庄、富了群众,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结合“抓产业,稳增收”发展思路,新鄂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引进马斯奇奥大垄播种机、凯斯4099、4077玉米收割机、凯斯210胶轮、起垄机等12台,镇压器、复合耙等12台,目前农机总动力达到3万马力,提高了农业种植和秋收工作效率。为全村农业整合3万亩土地,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推动规模经营,对标农垦示范田900亩,突出稳粮增豆主线。在夯实大豆扩种的同时,坚持扩面积、提单产双轮驱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7.12万元。

建设从未止步,发展仍在继续,奋进正当其时。伴随着城乡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鄂鄂伦春民族村落正一步步发展壮大,着力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立足少数民族村落村情实际,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鄂伦春民族家园,引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2023-07-1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9102.htm 1 大美新鄂 70年“蝶变”美丽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