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丽
无论是高温、干旱、飓风、超强降雨、寒潮、雪灾等极端天气,还是洪涝、森林大火、海啸、泥石流、滑坡、赤潮等次生影响,气象灾害正变得日益普遍。近年来,全球气温大幅上升,2024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年份。未来5年,全球可能会首次突破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的关键临界点。这意味着,多个重要气候临界点被触发,包括极地冰盖崩塌、永久冻土融化、珊瑚礁退化、关键洋流中断、季风破坏等,与此同时,洪涝、干旱、森林大火、饥荒、瘟疫等发生概率会大幅增加。正因为此,“保护自然和气候”成为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六大主题之一。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环环相扣,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紧密作用。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作用于其他要素,影响到自然环境整体,并反作用于变化要素自身。人类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特别是工业化后,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程度显著提升。当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破坏、森林砍伐等成为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在深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同时,人类被反作用的认知、应对能力还需不断增强。当前气候变暖的诸多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需要共同努力、积极应对。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之大德曰生”“王用三驱”……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流传无数天人和谐的努力。近年来,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在克服自身仍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前提下,全力完善能源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努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深入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着力增强碳汇能力;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引导和推动《巴黎协定》落地生效,协调和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磋商谈判,积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提高中国自主贡献力度,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地球只有一个,气候变暖关乎所有人,我们愿同全球各国一起,勠力同心、携手并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